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耶穌基督是醫治的主

家書 ── 耶穌基督是醫治的主
湯頌年牧師  

  「四重福音」是宣道會的信仰核心。宣道會的會徽是由十字架、洗濯盆、油瓶和冠冕組成,代表耶穌基督是救贖的主、成聖的主、醫治的主和再來的君王。宣信的詩歌《惟獨耶穌》完全地將宣道會的信仰表明出來。
  本堂定期舉辦的醫治祈禱會是信仰實踐的平台,我們在其中也確實經歷主的醫治和拯救。疾病是因「罪」所致,也是「罪」進入世界的結果。當然,疾病可以是自然而有的,但也可能直接是撒但的工作。此外,疾病也可以成為 神直接使用以達成其旨意的「韁繩」。宣信説︰「無論從何角度看疾病(無論是堕落之結果,撒但的攻擊或是 神要煉淨我們),很明顯惟有在 神那裡,在救贖的福音那裡,才能找着解決的方法」。
  「罪」不僅使人靈性貪乏,與 神疏離,也敗壞我們的肉體。然而,耶穌基督所作成的工,既是墮落與罪解決的方法,必也能解決靈魂與身體的問題。人因犯罪而當受的苦果,全都由基督背負了,替我們承受了,祂不僅背負罪,也特別擔當了疾病(賽 53:4-5),因此人就可以因耶穌基督從疾病裏得以釋放。所以,醫治與救贖有密切的關係,醫治是福音的一部份。但與救恩不同的是,這不是每一個人都必然得到的。
  在十字架上,基督一力承擔罪與疾病,令人不必再受苦;而醫治的能力,也內住信徒裡面,疾病得著醫治是基督復活生命大能的彰顯。信徒因有基督內住,祂復活的能力就煥發了信徒軟弱的身體,令信徒不僅得以領受 神的「修補醫治」,也領受從 神而來持續的健康。此屬 神的健康並非偶發事件乃是持續不斷的生活方式。宣信認為:信徒不僅從基督內住的生命中汲取康復之能,也天天得著活潑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天天領受事奉能力。
  然而,醫治是 神的主權、作為和恩典。它跟人的作為,甚至包括運用信心的力量沒有一點關係,換言之,醫治跟人的意志力(Will-power)無關。「神醫」需要人的信心配合,但宣信強調甚至連人的信心都是上帝的禮物,而非人的某種形式作為。醫治不是特殊恩賜,是常規而非特殊事工。耶穌是昔在、今在、一直永在的主,宣信認為:醫治是教會的常規事工,應該定期在堂會舉行,由堂會與長執負責。宣信認為醫治是一個普遍的呼召,就像傳福音與愛人一樣,所以人人都領受這個呼召,所以這呼召也是交給教會長者們。(雅 5:14-15)。
(2016.12.17-18)

2016年11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生命「連」檢

家書 ── 生命「連」檢
曾翠雯傳道  

  最近為一對信徒夫婦繼續未完成的栽培課程,結果發現天父不但親自牧養他們,連我自己也被天父牧養。確實在教導別人的時候,教導者也會得著祝福。一次又一次的課堂反思,就好像給自己作了一年一次的身體檢查,透過課程重整信仰歷程,面對耶穌基督時所呈現的我,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實在,並深深感受到從祂而來的安慰和激勵。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可能忙於應付周遭的事務,不期然將神的事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在順境時忽略了神的恩惠!大家可曾檢視自己參與教會聚會的心,是否由熱衷漸變成冷淡呢?是否流於習慣呢?是否已經忘記自己當初去教會的目的呢?再者,可曾記得當初決志或洗禮時,在神和人面前所立的約 — 接受耶穌基督作為自己的個人救主和生命的主,讓祂掌管自己的一生?可是當我們面對內在生命仍未紓解的問題,還有潛藏在心底一直未有察覺的傷害,或許會躲避或隱藏內心的傷痛,從沒有去正視問題的癥結,故此我們需要學習放下自己,並向神敞開,讓神來醫治我們內心的傷痛,徹徹底底去感受神那份完全的愛。
  有些人認為內在生命的問題,沒有太大影響自己的生活,那又何必要去發現和處理呢?我們日以繼夜忙忙碌碌過活,沒有騰空時間來檢閱自己的生命,自覺有健全的家庭和信仰,還有穩定的工作,且備受愛戴,那就足夠,我們的生命真的足夠嗎?真的豐盛嗎?我們往往會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自我檢閱生命,檢閱生命確實能讓我們認真地去尋求神,抓緊醫治的主,經療傷後的生命更得以成長,最終得著神自己和祂的祝福。
  弟兄姊妹,你是個渴望見神的人嗎?還是仍站在信主時只求得救呢?這是不符合乎聖經所説,也不是一個合情理的信仰。聖經説:「願祢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祢。」(歌一 4) 渴望見神,必然順服祂的帶領,相信祂可改變一切,並會成就祂的旨意,而非自己的心願。再者,神可把選擇錯誤所帶來的咒詛變為祝福,只要我們懂得檢視、回轉,神的祝福就會臨到。
  教會舉行家庭祭壇已有一段日子,可惜大部分家庭都難於撥冗聚合成員一同敬拜神。然而信仰由家庭起步,你可曾思考自己能做多少呢?我們往往把神的事放為次等,但神卻重視我們以基督為首去建立家庭。弟兄姊妹,當我們宣告自己的生命是屬於祂,就一生為祂而活。求神開啟我們屬靈的眼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價值觀,又認定讓神改變的重要,一生以神的事居首位。
  耶穌拯救我們,是我們的救主,更要在我們生活中作主作王,所以我們時刻要被聖靈潔淨和帶領。再説,不論我們何時決志或洗禮,神看重不是當刻的回應,乃是生命不斷被主建立,以致經年累月的生命能為主作鹽作光。不要作個羞辱主名的信徒,也不要等到生命衰敗才警覺。願我們在主裡彼此激勵,互相提醒及扶持,一起在生命中去經歷神完全的愛。
(2016.11.19-20)

2016年10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 Supper Moment and Beyond

家書 ── Supper Moment and Beyond
韓周穎賢傳道  

  「你來試試這一對,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我從他手中接過耳機,帶上了;掃著手機的屏幕,隨意選了一首平日常聽的歌。熟悉的音樂,一樣的演繹;我閉上雙眼,讓音符慢慢勾勒每一件樂器的輪廓。原來,風琴和鋼琴之間是有距離的,大提琴應該是在較前的位置。聽得入神,就待整首歌播完以後才睜開眼睛。
  他看見我的眼神,大概也意會到我在想什麼;於是呷一口咖啡,靠在椅背上,索性待我多聽一首。這次我選了首廿多年前的另類搖滾樂曲,他看見我的選擇,微微一笑,說:「我剛才也是聽了一首慢歌,一首搖滾。」
  認識這樂隊,始於中學年代;某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推介,我才認真地聽這樂隊的歌,一聽便是廿多年。耳機中的旋律是熟悉的,我卻第一次察覺到那個碎音鈸的鏗鏘和大鼓的雄厚圓潤;在四分十八秒之間,樂隊彷佛在我面前的空間演奏著。
  「怎會這樣?明明只是手機中 160kpbs 的低質素版本。」我疑惑地問。
  「也許這就是萬多元耳機的神奇之處。」他小心翼翼地把耳機放回原處,又說:「其實,我也從不察覺,原來這些歌有這樣的層次和質感。」
  兩位很久沒有見面的傳道人,就在這間售賣專業耳機的小餐廳,由音樂談到生活再談到當代少年人的牧養。我想,現實中我對神話語的理解,有時也像聽手機裡那首聽了無數遍的樂章一樣 — 以為熟悉,卻是流於某一個層面的認知和聆聽。直到某一天,騰出了空間,戴上一對專業的耳機,才驚覺自以為認識的旋律可以如此多變,才重新被上帝的豐富而震懾。
  當 踫到一種理由你會甘去等待
  當 遇到一種理由你會挺起胸膛
  當 理解不需讚同兩眼滲透火的熱燙
  這名叫夢想

  剛認識他的時候,我是個初信主的年青人,經過了七日六夜的營會,眼光開闊了,更了解自己,也開始憧憬未來、思考召命。而他,還有很多日後成為我生命師父的導師們,澆灌了我,也在很多關鍵的時刻,引導我如何聽到神的聲音。我倆的關係由導師變為朋友再變為今天的「同行」,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都深信上帝很愛年青人、很喜悅敢愛敢夢的年青人,因為在他們身上,展現著祂那種澎湃的熱情和單純的欣悅。
  今天,這兩個不再年青的「年青人」相聚時,還是會發夢,是關於「與年青人為主發夢」的夢;因為我們都曾經在尋夢的旅程中捉緊了上帝、明白了我們的好處不在祂以外。然而,我們都知道這尋夢的旅程不易走;所謂的同行,也不可能是一種放煙花式的事奉 — 一個營會、一次活動,縱使把人喚醒了,仍需要日復日、年復年的深化和調較。將要離開之時,他說了一句讓我很受用的話:「其實,你想他們怎樣,就自己先怎樣作。」是的,我問自己,我是主的門徒嗎?我有沒有因為面前的窘境,擱置了上帝放在我心內的夢?
  朝著那廣闊的天空不羈高飛握緊信仰
  朝著最高的山峰深的海帆揚
  如若理想一天終給摧毀
  灰飛煙消散卻
  來吧唱 來吧唱著頑強

  小餐廳裡播著 Supper Moment 的歌,我想起了很多年前,也聽過類似的歌。縱使年代不同,那股熱情是相似的。
  仍然自由自我
  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我給你們寫的第一封家書;在這之前,我想了很多 — 書寫對象既然是我每星期也會打照面但彼此未必很了解的家人,究竟要寫什麼才好?然後我想,假若我是收信的那一位,我還是希望讀到很「人」的文字,甚至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寫信人的某種精神面貌。於是,我寫了我的生活、我的想法,和我的感動。盼望這些文字,為你帶來屬於你的想像空間,也為你和愛你的主開展一個對話的空間。
與你一同為主發夢的
韓周穎賢傳道
(2016.10.15-16)

2016年9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干兆宗牧師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一二七 1)
  感謝主,讓我們能以可承擔的價錢購買毗鄰物業。整個洽購過程,相信不少弟兄姊妹都深深體會上帝箇中奇妙的帶領和供應,在難處當中給予機會,在失望裡頭賜下希望。我們深信這物業正是上帝為我們預備,故此,我們為主的勞力和儆醒必不枉然,上帝必然記念,也必親自建造和看守整個擴堂工程,繼續帶領、保守前面每一步。
  現在擴堂工作由不同小組各自承擔,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包括財務組、宣傳組、工程組、社關組、祈禱組等,特別是工程組,將要為回標的公司進行評估,為要選出最合適的認可人士(Authorized Person)來統籌整個擴堂工程,以配合教會的發展,懇請大家在禱告裡記念各組的工作,求主賜下智慧,保守各人的身心靈及合一的心。
  其實,以上「硬件」的安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軟件」。擴堂不是為尋求安逸、舒適,不是要建立富麗堂皇的教會,而是要走出教會四堵牆,讓南區更多有需要的人得著服侍,得聞福音,生命得著改變。
  當我們的「硬件」有更多空間的時候,我們的「軟件」,我們的心靈、生命有沒有預備騰出更多空間,讓上帝更大的介入,得著能力來完成交託給我們的大使命和大誡命?
  耶穌為我們付上生命的代價來成就救恩,因此這恩典是昂貴的,故耶穌要求我們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著真正的生命,正如耶穌:「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可八35-36)
  生命就是這樣吊詭,要「喪掉」才能真正「得著」,使徒保羅也這樣勸勉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 1-2)上帝對我們從來只是滿懷善意,要將最好的給予我們,但也只有「獻上」才能「察驗」。
  事實上,身處這末後、紛亂的世代,政局動盪,人心思變,面對龐大的福音禾場,的確容易令人膽怯、退縮,但這也是頂好的機會,讓我們深入去「得著」及「察驗」,認識我們所信那位是真實、可靠的上帝,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委身事奉,切實地背起自己來的十字架來跟從主,作主的門徒?
(2016.09.17-18)

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張立民傳道  

主題︰「我們奉獻給主,是因為神先愛我們。」
  教會主日崇拜的程序中,常有奉獻的環節,崇拜中以金錢奉獻有兩個意義,其一:崇拜者承認神是一切萬有之源、萬根之本,承認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從神而來,將從神而來的奉獻給祂,這是理所當然的;其二:奉獻為表示對神賜福的感謝,以具體及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對神恩典的回應,並且從中思想自己的生命,該如何領受主的恩,該如何奉獻給主,又該如何對神的順服和委身等。
  主耶穌曾吩咐門徒,當傳福音的時候,都要提及馬利亞向主耶穌獻香膏這一件美事。「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祂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有人在那裏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就滿了膏的香氣。」(約 12:1-3)
  馬利亞把她一生積蓄,獻上極貴重的「真哪噠香膏」,其價值相當於當時一年的工資,這表明她非常重視耶穌,她認為主耶穌配受她拿著一斤極貴的香膏,這是她對耶穌盡心的奉獻,其中充份顯示出她是何等的愛主。
  弟兄姊妹,我們對主的愛,都是因主的愛激勵著我們。如約翰所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了我們」(約壹 4:19)。凡是真正認識自己是蒙恩的罪人,總會感激主、愛主,服侍主,並獻上財物給主。許多信徒經歷主恩的時候,內心總會有被主的愛激勵著,而且必定有外在奉獻的行動,來表達對主的愛。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 6:21)
  我們若能從愛主的觀點來看,我認為沒有一件為主所作的事,是不值得的,也沒有一塊為主所花的錢是枉費的。弟兄姊妹,若主耶穌問我們 : 「你愛我嗎 ? 」,可能你會如此回答 :「主阿,祢知道我愛祢。」弟兄姊妹,主為我們捨命,我們為主捨去什麼呢 ? 願我們愛主更深,在事奉及擴堂的事工上,顯出對主的愛,現在就坐言起行吧。
(2016.08.20-21)

2016年7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布秀慧傳道  

  弟兄姊妹,今次希望介紹一本書《苦難的盡頭~耶利米哀歌的啟示》給您們,這本書是我在中國神學研究院讀神學時的教科書。
  作者說:「耶利米哀歌這書在舊約正典編排上佔如此重要地位,完全在於耶利米履行了先知職責,其中一項就是持續不斷的為敗落了的耶路撒冷守望。耶利米先知的職分叫他本人獨自背起了全以色列在公元前 606 至 587 年所經歷的一切苦痛。」
  公元前 587 年,巴比倫人攻陷耶路撒冷,又焚毁聖殿,這就是耶利米哀歌的淒涼背景,以致很多人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失去一切,原因是甚麼?正是因為以色列民長期不聽先知的勸告,仍然拜偶像,不悔改歸向神。
  那時候,耶路撒冷這城市,它的聖殿、城牆及大部份房屋,均已不再存留,已被敵人所毀滅;祭司與一切的節期、安息日、贖罪的禮儀均被逼停止;蒙神賦予生命話語的眾先知亦已絕迹。
  耶利米先知在哀歌裡,將那些輕忽他的提醒,不理審判會隨時臨到的人,再一次帶到神的面前,求神憐憫。
  因犯罪而受苦的信徒,要明白到神雖然顧念我們,但同時要經歷神的忿怒。不過,神的忿怒永不會是突然爆發的,也不會是無理取鬧或不可理喻的。神發怒,只堅持地表示祂對我們的邪惡與罪行極端不滿和不悦,忿怒永遠不止是一股强力或强烈的情感,也常是祂表達旨意的工具,因此,神的怒氣並沒有隔絕了祂對我們的憐憫(詩七十七 9),正如全書用了一個叫人縈繞心頭的反詰作結:「(耶和華啊,)祢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哀五 22)
  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要常常緊記,因著信靠耶穌,祂的寶血已洗淨我們一切過犯,包括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五 19-21 上),還有原罪及隱而未見的過犯。這樣,我們便應該「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十二 1),開始學習操練與神同行、與基督聯合,及被聖靈充滿。
  聖經教導我們;「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加五 16-17)
  求神加能賜力給衪的聖徒!
(2016.07.16-17)

2016年6月18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熊文傑牧師  

  弟兄姊妹,你在少年時代是否喜愛看正義英雄的卡通及電視片集嗎?當你看到超人打到壞蛋落花流水之時,年少時的你會否同樣不其然感到莫名的興奮?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通常壞人被打敗的同時,附近的建築物在雙方的激戰過程中必然受到嚴重破壞,住在其中的平民百姓肯定無法及時逃生,為何正義的超人或蝙蝠俠,只是為了要打敗一兩個衰人,而要犧牲那麼多的無辜市民及破壞這麼多的建設,要找多人賠葬,值得嗎?」
  我已多年沒有看英雄電影了,但與太太往台灣探朋友的日子,她要求多在旅館休息一個早上,結果我是「一支公」到戲院看了《美國隊長三之英雄內戰》,在電影中……我終於找到答案了!故事講到一班叫「復仇者聯盟」的能人異士,在一次西非尼日利亞的追捕行動中,不幸令數十個在鬧市中的平民傷亡,所以他們受到聯合國的譴責,以及限制其日後若要行動,必先到國際安全組織的命令。然而,這群英雄對此就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以鋼鐵人為首的一群戰士願意接受出動的制訂協議,但以美國隊長為首的另一群英雄則不認同這協議,所以拒絕簽署。最後,兩班原本有著同一個理想去保衛地球的「復仇者聯盟」,就展開分裂的局面、更甚是大打出手……。
  講到這裡,很容易會聯想到不少宣教士都帶著崇高的呼召,為上帝去到宣教工場,為要得著失喪者的靈魂,但不少宣教學統計報告卻告訴我們,宣教士離職的三大主要原因:除了個人健康及子女升學問題之外,就是團隊衝突。或許你會問,那麼愛主屬靈的傳道者們,豈不是有著同一的心志,才會離鄉別井走到老遠的地方,為何都會出現內部矛盾,甚至分裂?近年香港教會的處境亦有不少類似的情況出現,無論是政見、神學、信仰實踐方式,以至不同的大小事工,總會有意見分歧的矛盾現象。
  這裡,我並沒有意思給予答案,只能夠說在不忘大前題下,人需要理解及尊重他人的決定。正如過去我讀到使徒行傳十五章的一段教會歷史,不知你會否有同感,總不明白原本是兩師徒的巴拿巴與保羅,好端端一起配搭做宣教的工作,卻在「馬可事件」上各執一詞而最終以分手收場。這段我一直看不通的經文,常感到是教會史上的一樁憾事,卻因著這次分手,速成了兩支宣教隊伍在不同的群體中服侍,祝福了更多人。要「和而不同」,還是「兩敗俱傷」?其實講到底是人對自己的看法與信念的堅持,這是值得尊重的;然而,當我們一直為理想去奮鬥的同時,也許《美國隊長三》會給你與我一點亮光。我們的所謂「正義」,是否妄顧他人的利益甚至置他人的生死於道外呢?作為一個傳道者,在工場幾年以來,我常會問自己:「當我們聲稱為上帝工作的時候,曾否無意間貶低了當地人的文化傳統,又或者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呢?」我想,保羅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提醒確實值得參考:「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帖前五 21-22) ——上帝所愛的人是需要被尊重的,願我們常常察驗自己,互勉之。
與你同奔天路的
熊文傑牧師
(2016.06.18-19)

2016年5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不信的世代

家書 ── 不信的世代
干兆宗牧師  

  有一次,有一個人帶著自己被鬼附的兒子到耶穌那裡,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巴鬼附著。無論在那裡,鬼捉弄他,把他捧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可
九17-18)
  當然,這樣的情況,耶穌遇過不知凡幾,絕對難不倒他,完全是手到拿來,輕易對付,可這次耶穌卻似乎有點不滿,甚至發牢騷,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可九19)
  「噯」反映耶穌心靈深處的感嘆、不滿,問題是︰感嘆甚麼?又對誰不滿?明顯地,耶穌不滿的對象是「不信的世代,耶穌不單不滿門徒因小信而未能把鬼趕出去,更因此而觸發對整個不信群體(文士、法利賽人)、不信民族(以色列)的不滿,甚至說︰「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耶穌把一直以來深藏心裡的悲嘆發洩出來,但值得注意,不是發脾氣,只是對週圍人的不信感到悲痛、難過。
  我們體會耶穌的心腸嗎?
  事實上,耶穌自小便以天父的事為念(路二49);到出來傳道,傳揚天國信息,四圍飄泊,連容身枕首的地方也沒有,但都甘心順服,沒有唉嘆半句;到後來,祂被人針對、陷害、誣告,被兵丁鞭打戲弄,也沒有半句怨言;在十字架上,祂甚至可以忍受身心靈莫大的痛苦,為釘祂上十字架的人,祈求天父︰「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
  耶穌為順服天父,完成神旨,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唯獨不能忍受的「苦」,卻是週圍人的不信,週圍人對天父的悖謬(太十七 17,路九41)。
  想深一層,其實是多麼渴望我們可以認識祂、信靠祂,從而跟從祂,因為祂來要顯明的正是天父難以測度的慈悲、憐憫(約十四19),以致我們的不信甚至小信,祂都會以為是不能忍受的「苦」。
  我們明白耶穌的心腸嗎?我們對週圍人的不信有甚麼反應?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九4)
(2016.05.14-15)

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 「僕人式領袖」

家書 ── 「僕人式領袖」
許金彬傳道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馬太福音 20 章 26 節)
  上月的會友大會,除了通過教會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外,也選出新一屆的執事。感恩的是新一屆執事會中有新面孔加入,他們都是年青會友,這意味可讓不同年齡群體的意見帶入教會領導層,讓教會能聽到他們的聲音。
  執事是教會的領袖,但為何領導者會被稱為「領袖」?因為一件衣服的最外圍、最前端部分是衣領與裇袖,因此用「領袖」代指身居最高位或最富遠見的人。世界的領袖是被服侍,但教會的領袖卻不是這樣,反而是服侍他人,正如基督耶穌一樣,為門徒洗腳。
  滕近輝牧師在《活出和諧與美好》一書內指出,一件衣服最快破爛的地方是領和袖,因為這些地方常遭到磨擦,同樣做領袖的人也要準備面對磨擦及付代價,沒有付代價的心做不了真正的領袖。再者,中國人的觀念認為好的將軍應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而不是讓士兵向前送命,自己卻躱在後面。故此,真正的領袖應走在前面,不單勇於面對衝擊,也同時領導其他人跟從。不過,在教會作領袖卻不是要求高地位,而是出於對主效忠,也是被主愛激勵,獻上自己被主所用,願為主付代價。我們相信這群執事已經準備好去服侍教會,也相信神帶領著整個執事選舉,求主賜執事們有從神而來的智慧,以謙卑、溫柔的心去服侍弟兄姊妹及教會,忠於主所託。
  另一方面,弟兄姊妹作為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理應尊重及愛護這些服侍你們的領袖,讓他們不要面對任何不必要的「磨擦」,因為衣服的領和袖經磨擦破爛後便不能再穿。況且,這群執事不單是我們所選,更是神所膏立,我們尊重及愛護他們,其實即是尊重神。

祈禱:
親愛的主,求祢賜給執事們和同工們有僕人般的謙卑心懷,幫助他們以謙卑與憐憫的態度去領導及順服他人;也求祢讓弟兄姊妹,以家人的心態為領袖們代禱,並相信祢的帶領。
(2016.04.16-17)

2016年3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門徒與擴展

家書 ── 門徒與擴展
湯頌年牧師  

  太 25:31-46 記載耶穌所講「綿羊和山羊」的比喻:當在末日審判的日子,他來要按世人在地上的生活和行為,將世人分開,好像牧羊人把綿羊和山羊分開一樣。結果,綿羊得著賞賜,山羊卻受責罰。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極為嚴肅可畏的「聖城被毁」與「未世審判」。在《馬太福音》第廿三章末和第廿四章的開始,分別記載耶穌為聖城耶路撒冷哀慟及預言它將被毁。之後,「耶穌在橄欖山上坐着,門徒暗暗地來說,請告訢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祢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太 24:3)耶穌的回應顯然也藉着聖城被毁這一事向門徒進一步啟示「末世審判」,和在「末世審判」前教會和信徒應有的虔敬態度。
  明顯地,太 25:31-46 這段經文把「將來的審判」與「今日的行為」連結起來,似乎把「稱義」建立在「行為」的基礎上。難道基督的福音不是「因信稱義」的嗎?難道我們「既靠恩典稱義,如今還靠行為成全嗎?」(加 3:3),這段經文好像帶來了震撼性的效果:就是「恩典」與「行為」的張力。
  正確瞭解這段經文,就會明白其中的「行為」與基督的「福音」或「恩典」並沒有衝突。這裡所說的「行為」並非律法主義的行為-人因靠行為(善行)而賺取「救恩」。這裡所說的「行為」就是信徒個人和信徒群體(教會)因信而彰顯出為鹽作光,知行合一的「好行為」。
  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因為他們活出分別為聖像所跟隨的主一樣的生活。耶穌在這裡所指的「山羊」就是一群只擁有頭腦理性相信的人,他們只是今生相信,不俱有真實信心,他們不願意為信仰犧牲和付代價。
  教會的本質是甚麼?教會不是一座宏偉冰冷的建築物,而是由一群門徒﹝活石﹞所建造成的「靈宮」,是永生 神的家﹝審判由 神家開始﹞;教會應履行耶穌所頒布的愛人如己的「大誡命」和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以傳道與服務並重為己任。這一切行動的本質就是「福音」,就是「愛」,這一切行動的終極目的,就是使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教會的擴展是常態,耶穌描述 神的國應該像芥菜種般擴展,所以門徒理應肩負神國擴展和教會擴展的責任。今天,讓我們學效基督,在世為鹽作光,以傳道和服務「兩條腿走路」的樣式,在社群中為主見證,榮 神益人,並憑信見步行步,行步見步,盼望在主再來審判的日子得著獎賞。  
(2016.03.19-20)

2016年1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 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 (約書亞記三 1-6)

家書 ── 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 (約書亞記三 1-6)
馮陳碧珊傳道  

  面對未知的前路,我們會感到焦急、徬徨、甚至恐懼,以致我們不敢向前行。昔日,以色列民也曾面對未知的前路,就是要進入上帝給予他們的應許之地。約書亞記三章就記載了他們過約旦河前的預備,經文形容他們的前路是「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v.4)。應許之地又叫「流奶與蜜」之地,聽起來該是十分美好的,然而,入迦南除了是得著上帝應許的地業外,同時也意味著要打仗。「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既指上帝的應許要成就,也意味著眼前必要面對的挑戰。
  今天,我們豈不也是不斷地走在一條又一條我們向來未走過的路?踏進2016 年,環看我們所處的香港,每天發生的事也是匪夷所思。面對令人惶恐不安的社會氣氛、未知的前路,不是不敢向前行,而是好像看不見有前路可行,「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的經歷,彷彿就是我們每天的經歷。同樣,在新的一年開始,不少弟兄姊妹預計今年將會面對的挑戰,無論是少年人考 DSE、海外升學,還是成年人面對工作的轉變、進入婚姻、成為父母,甚或面對子女的升學等。面對向來沒有走過的前路,我們知道可以倚靠主一步又一步的走上,但當處身其中卻難免感到恐懼、徬徨,寧願選擇留在原地,不敢冒險前進。
  感謝上帝的帶領,本人在 2015 年下半年也走進「這條向來沒有走過的路」,離開過往服侍的群體及崗位,進到丈夫的母會華基堂服侍,由一個熟悉的環境來到這個似是熟悉,但又陌生的環境中。雖看到上帝的帶領,但難免感到膽顫心驚,腦海曾浮現「『留在原地』不是更好嗎?為何要冒險前進?」的想法。但在一步又一步的走上時,卻發現恩典是滿滿的,同時,也對二人的婚姻生活,有另一番真實的體會。走進婚姻生活中,由一人到二人的生活,確實有很多的適應及挑戰,但個性獨立、經驗也很獨立的我倆,過往的服侍也是各有各做的,想像不到一同服侍會是一件怎樣的事,總覺得「服侍」這個框仍是我們各自與上帝的事。但今天,雖然我倆仍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服侍,但始終來到丈夫的家,我也成為這個家的一分子,由過往各自各的服侍,到現在與他學習一同服侍。所以,來到華基堂這個家服侍,除了給我倆有一同服侍的機會外,也突破了過往的一些框框,對家庭、對服侍有另一番的體會。
  面對著一條向來沒有走過的路,進入上帝的應許,聖經如此教導我們:首先,我們是要離開﹝安舒的環境﹞,然後來到邊界﹝作生命抉擇的時刻﹞,要停留﹝等候上帝的帶領﹞(v.1)。等候並不是甚麼也不做,而是要自潔,期待上帝在我們中間行奇事(v.5),並竭力使自己分別為聖,選擇一個與世俗不同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放低世界的標準,單單考慮上帝期望我們過一個怎樣的生活,這也是我們對神臨在的一種渴求。最後,經文中的「過河」(v.1)這字的意思帶有跨越界線、超越限制的含意,因此,我們要越過界線﹝跨越原來的境界,越過生命中的限制﹞順服遵行祂的旨意,這樣,就可以進入上帝的應許當中。
  那麼,我們怎樣才知道要離開、停留或是越過呢?經文提醒我們要仰望上帝的同在。舊約裡面提及約櫃的出現就等如神的同在。約櫃一般放在會幕裡面,平時只有祭司才可以看到。但是昔日當以色列民離開曠野,進入應許的時候,神的約櫃便出現在人群中。仰望上帝的同在,我們就知道當走的路。(v.3-4)
  因此,當我們處於一生的不同階段中,走在一條又一條向來我們沒有走過的路時,緊記經文對我們的提醒。或許我們未必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但當我們眼目專注在上帝的同在當中時,就會知道當走的路,也必定可以靠著上帝的恩典及帶領,安然渡過眼前的每一個挑戰。   
(2016.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