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 ── 迎接聖誕 - 成為愛神愛人的人 干兆宗牧師 臨近聖誕,隨著疫情反覆及經濟困難,今年的情況跟往年出現很大的改變:沒有報佳音,未能出外旅遊散心,逛街用膳要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街頭市面已不見過去的人頭湧湧,熱鬧喧嚷,而大家的心情相信也非常沉悶糾結,我們應如何去記念、迎接那位大君王的降生? 二千多年前,主耶穌在伯利恆的馬槽降生,嚴格來說,「馬槽」只是飼養動物的地方,未必就是「馬」的「槽」,但祂作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卻竟然在一處黑暗及骯髒的地方降生,本身已是匪夷所思,祂真正的身份彷彿是隱藏著。 再者,如此重要的信息,天使卻竟然在夜間對一班在野地工作的牧羊人宣告:「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臨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二12)牧羊人是當時社會的邊緣人士,人看起來很軟弱、愚拙,卻竟然相信天使的說話,相信一位如此「失禮」,隱藏在軟弱和羞愧背後的嬰孩就是關乎萬民的救主,並歸榮耀與神,讚美祂。他們的信心很直接、純樸,也很可愛。 主耶穌的「真身」其實由出生開始就一直是隱藏起來,隱藏在人看起上來軟弱和羞愧的外表之下。祂無佳形美容叫我們可以羡慕,並且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祂自己也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最後,耶穌甚至是死在當時最殘酷也最叫人羞愧的十字架上面。主耶穌是「隱藏」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另一方面,主耶穌的降生卻同時是「以馬內利」,表示神與我們同在,除去彼此相隔的罪。聖誕要告訴我們:神是要藉著祂的「隱藏」來與我們同在。事實上,在未來的日子,神相信只會越來越隱藏,更多的天災人禍將會不斷出現,但祂卻是與信祂、愛祂、望祂的人同在,並要拆毀我們對人以至對世界的信心,專心仰望祂再來的日子,因為「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二15)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 28),我們應如何去記念、迎接那位大君王的降生?就是不斷成為一位更愛神愛人的人,以致無論將來的環境、人事或順或逆,我們都會發現這些事其實都是彼此「互相效力」(或譯「一起工作」),為要叫我們得益處。 (2020.12.19-20) |
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迎接聖誕 - 成為愛神愛人的人
2020年11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神看見
家書 ── 神看見 梅基傑傳道 出埃及記第二章記載了摩西生平頭兩個四十年。首個四十年是他的出生和在皇宮長大,第二個四十年卻流落到米甸曠野。皇宮和曠野,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非常大的落差。 這個也像今天我們面對的境況,由一個自由自在環境,變成一個陌生環境,各樣事情都要小心,出門口要小心,說話要小心,近距離接觸也要小心。 摩西出生於一個殘酷時代,當時法老感到受威脅,故殺害每一個出生的希伯來男嬰。摩西父母卻憑信冒險誕下摩西,但到了三個月藏不住的時候,摩西父母別無選擇,便把嬰孩放在蒲草箱裡,擱在河邊的蘆荻中,期望有人可救這嬰孩。 諷刺地,法老的女兒竟然將這嬰孩摩西從自己父親手下拯救出來。最後嬰孩在一個最危險卻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在皇宮裡長大。 到摩西四十歲那年,他去看同胞的境況,了解他們的痛苦,但他卻選擇以暴力方法去解決問題,結果殺死了那埃及人,賠上與法老密切的關係。 本來摩西的勇氣可加,但心態不純,希望用一己之力去拯救整個民族。他為了達到目的而選擇了一個不合法、不公義的手法,與法老不公義去殺害男嬰沒有分別。 我們多少時候也會遇上不妥當的事,以為自己能夠改變現況,但最後導致灰心和失望。對不少基督徒來說,身處困境,未必是最難面對,真正的問題在於心中充滿憤怒和憎恨,甚至對神不滿和失去信心!摩西所看見是否是神所看見?摩西的行動是否神要他採取的行動,明顯地,摩西的看見和行動是與神相違背。 今天,神要我們看見什麼?神要我們往那裡去?我們所看見的是按自己的意思,還是神的意思? 神一直在預備摩西,他雖貴為埃及王子,卻認同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的身份。回望過去,你有否看到神一直在預備你?神給你許多別人沒有的東西、許多別人沒有的經驗,目的只是為要準備你和裝備你? 當摩西以為就此在米甸終老,以色列人繼續面對困苦勞役,神的名字卻在二章結尾出現。出 2:24-25 經文是用了四個神字和四個動詞去形容神的反應:神聽見,神記念,神看顧,神知道。我們雖落在困難光景中,但神這四個反應是很大的安慰。神沒有忘記及主動介入,在出 3:8,神回應說:「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 你現今處身在一個甚麼的情況下呢?是否像昔日以色列人一樣?他們因所受的遭遇,逼使他們嘆息哀求親近神。最後出埃記第三章終於出現神的作為,記載了神呼召並興起一位偉大的領袖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所以當我們面對困境的時候,神是聽見我們的哀聲,神是知道的,神是會紀念我們及看顧我們。 (2020.11.14-15) |
2020年10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走在「向內走」的旅程
家書 ── 走在「向內走」的旅程 馮陳碧珊傳道 過去大半年,因著疫情關係,改變了不少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上班一族由每日返回公司工作變成在家工作、遙距辦公;學生們由面授上課變為網上上課;與此同時,也因著限聚令關係,大家多了留在家吃飯,生活習慣完完全全地改變,非必要的約會及外出的娛樂也盡量的減少。雖然生活中充滿不少因不可預測而帶來的恐懼與不安,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狀態。但與此同時,當一切活動都減少,讓我們可以靜下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接觸,聆聽我們的心靈。 相信與不少弟兄姊妹一樣,在我們信仰的成長歷程中,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也是被訓練用「頭腦」去認知我們的信仰,很多的知識、經驗及學說常常充斥在腦海中,幫助我們去明白、去分析,去計劃。我要強調這是需要的,但確實我們卻很少學習單單用「心」去領會。 過去無論在機構或是在教會的服侍當中,看見人很多的需要,確實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解釋、去幫助他們解決處境上的問題,甚或是屬靈的狀況。但很多的問題及需要的背後,其實是關乎人心靈深處裡的渴望。過去一段日子,我也曾涉獵不同的靈修傳統,從中學習及操練,與主建立一份獨特而親密的關係,追求及活出生命更深層的意義。 在不同的靈修傳統中,天主教的靈修學也蘊藏不少寶藏,值得我們去發掘,去學習。不同的修會,如熙篤會、方濟會、本篤會、道明會、慈幼會、耶穌會等都是按照會祖從聖靈所領受的,各以獨特的方式去跟隨復活的基督以回應上主的呼召。 近月我參加了思維靜院舉辦的依納爵靈性培育課程,此靈修方式是以耶穌會創辦人聖依納爵羅耀拉的經驗及洞察為本,當中著重反省和祈禱,從我們人性的經驗開始去學習反省及禱告。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與主相遇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有否特別去留意、區分以致能夠與對有關經驗及主所賜的恩典有更多的明瞭及頓悟。 因此,在其中的操練就是不斷的透過從自己的內在經驗,及與外在世界的接觸中,不斷地辨別主的旨意,並且聆聽主在我們心靈深處的觸動。導師們稱這為「向內走」的祈禱,我們一貫的禱告習慣都是「向外走」,就是向主訴說他人或外在的處境,並聚焦在如何行動、回應、應該做甚麼等。而「向內走」的祈禱,則是分享自己的狀況。「向外走」的禱告主要留意表層感受,而「向內走」的則由留意內在感受及這習慣會否已成為一個慣常模式。「向外走」的禱告中,我們會祈求主改變處境及他人,而「向內走」的,則祈求生命中所需要的恩典, 因此,「向內走」的祈禱就是,讓人停下來,留意自己內在的動態及感受,意識到和接受自己內心的真實,包括我們不願面對的部分,從中發現真我,發現那個充滿主恩典的自己。面對生命中的遭遇,我們慣常去祈求主的指引如何「向前走」,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但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向內走」的旅程,願意我們一同學習在禱告中發掘真正的自己,並且心懷謙遜的接受這真我。同時,也學習聆聽及回應上主的呼召,好使我們在生活中能活出上主所創造的自己,與主建立一份獨特而親密的關係。 (2020.10.17-18) |
2020年9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存堅忍的心,持守主道,侯主再臨
家書 ── 存堅忍的心,持守主道,侯主再臨 湯頌年牧師 宣道會「四重福音」的信仰中,我們確信耶穌基督是再來的君王。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時,他是以榮耀審判主的身分到來審判這罪惡的世界。《聖經》預言,主再來之前世上會出現「大災難」,災難的來臨是上帝對人的提醒,警告,和給予罪人最後悔改的機會。換言之,世界的明天不會更好,只會愈來愈敗壞,最終被上帝所毀滅,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天新地的出現。 世界變壞是源於人心愈來愈險惡。「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 17:9)在末世,人心被魔鬼引誘,被世界迷惑,使人的心愈來愈敗壞。「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 神」( 提後 3:2-4 )在末世,人禍引至天災,使禍患連連。保羅提醒我們應該知道這些事必然會發生。「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提後 3:1 ) 所以,信徒在這危險的日子中當謹守自己的心。「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或譯: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 4:23) 「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 太 24:6-7 ) 2019 年使世界產生不能逆轉的改變,新冠狀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天災和地震頻繁 ( 中國出現百年一遇的洪災,美國出現百年一遇的山火 ── 讓人聯想啟 7:7 的經文:「第一位天使吹號…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世界各地頻頻出現動亂(香港、白俄羅斯,美國等地 );中、美關係惡化,陷於冷戰,甚至熱戰,戰雲密佈,地區戰爭一觸即發 ( 中、印邊境,台海,南海,東海…等 ) 「牠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作買賣。」 ( 啟 13:16-17 )《啟示錄》預言在「末後的日子」有敵基督 666 的出現,誰是 666?牠何時會顯露出來?如果我們說: 666 = 大獨裁者 ( 耶魯大學教授 Timothy Snyder 在川普上台之初寫了《論暴政》一書呼籲人提防川普 ) + 超級電腦( 大數據 ) + 全球定位 + 電子貨幣 + 社會信用評分 + 生物科技,生物晶片?這些事正是逼近眉睫。 上帝將必要快成的事啟示我們,不是要我們趨吉避凶,逃避苦難,而是要我們知道在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信徒和信徒群體 ── 教會必需面對困境,苦難和迫害。信徒必須認清和接受這事實,靠主的恩典,存著愛上帝和愛人的心,忍受試煉,持守主道,至死忠心,在黑暗的世代,活出生命之道,為主見證。得勝者最終必得著永恆的基業和上帝的賞賜。「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 啟 1:3 ) 信徒在基督愛的團契中如何自處?使徒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 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彼前4:7-10 ) (2020.09.19-20) |
2020年8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余梁雪君傳道 在混亂的香港,疫情還未穩定的時候,而政治氣候也是非常不安寧的環境下,作為主耶穌的跟隨者,我們可以怎樣自處?我們會擔心未來的香港,怎樣生活下去?下一代會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或許我們會考慮移居別處,又或留在香港,無論身處哪裏,聖經中有不少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及對我們作出提醒。 聖經中,不少熟識的人物,如亞伯拉罕、約瑟、保羅、彼得、耶穌,他們都是四處奔走,不是說要學習他們四處奔走,只是我們可學習在不同環境中,無論是受歡迎、被排斥、被監視、被打壓、被收監等,他們心中總有力量去對應生活,意思不僅是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及身邊人,同時也學效他們,在任何環境也努力為主作工及發光,做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那怕只是小小的事,無論是小事或大事都是討主喜悅的事,討主的微笑,不敢說常結果子,只求小事大事都盡力做,都是合主的心意、可以討主悅納的事,就如保羅的教導 :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 4:12-13) 對於威權管治,以往總覺得與香港還有點距離,而且翻看歷史,也沒想過「威權」對於今天的香港會是「這麼遠、那麼近」。「威權」的管治手法,是掌權者以權力,用不正當的手法去打壓人民、剷除異己、削弱人的自由,目標就是令人民順從,但這些與天國價值卻是完全不同。 面對著香港無法預見的轉變,我們只有轉眼仰望上帝、緊緊跟隨主,內心保留天國價值的美善,這些都是何其重要。沒有人可預測香港將會如何、香港人會如何、香港教會會有什麼遭遇、信徒會如何,但威權只可限制我們外在的行為,我們的內心卻永遠是屬於主的。 弟兄姊妹,讓我們用盡全力,一起保留渴慕主、仰賴主的初心,共渡時艱。 (2020.08.15-16) |
2020年7月8日星期三
家書 ── 被困下所思的……去與留
家書 ── 被困下所思的……去與留 熊文傑牧師 2020年上半年,全球各國都同樣面對新冠肺炎的挑戰,大家經歷了長時間被逼停課、留家工作及限聚的日子,當開始回復正常一點的實體社交生活之際,近日又傳來社區爆發的危機。身處西非的我們,工場的受感染個案一直增加,至今已有二萬多宗,且不斷有擴散至北部地區之趨勢。迦納及其他非洲國家封關經已超過一百天,眾宣教同工的工作大部份都被逼停頓下來,除了必要到街市購買糧食及處理行政事務外,主要都是留在家中渡日。 回想幾個月前,我們還為到過去一年多的事工發展感到欣慰,亦計劃在未來日子作更多的新嘗試……,沒想到疫情的影響,不單要暫停校園及社區的福音工作,學校的福音平台更因營運資金短缺而面對可能倒閉的現實(原因是絕大部份學生家庭因失業及經濟困難等不同原因而未能繳交學費)。短短幾個月之間,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正面對生活及死亡的直接威脅。 突然間,我們的世界好像變得不再一樣,不再是過去日子般平靜安穩,在可預計之下達成理想的結果。然而,在這段被困的日子,放下了過去所謂「好積極進取」的工作或生活,神卻讓我多了靜下來細讀及思考祂話語的空間,並不是為了預備查經和講道而讀經及看書。在減少外出工作的日子,神讓我們有限地透過接觸過去認識有異教背景的朋友、學生、工人及鄰舍,藉著分享食物及抗疫物資,過程中每每能夠深入地談論這次疫情,並從信仰的角度去看看神在人身上的工作。接觸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每一個接觸的生命都驚訝我們這些外國人雖有能力離開這個地方,他們說:「為何不早點回家,仍然選擇留下來?」 每一次面對當地人的提問,我們也是如斯坦白地道出:「在早期亦曾經想過離開,並且買了機票;卻沒料到剛買機票的那一個晚上,航空公司隨即宣佈停航,那時我們亦有一些其他的選擇,但我倆卻有共同的領受,或許神還有一些工作,希望我們留下來與祂一起完成。今天能與你見面,送上無論是食物,口罩或所分享的對話,我想也是神希望我留下來為祂作的,為要希望你能明白祂對你的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或許今天大家面對經已是不一樣的生活環境,無論政治、經濟或信仰上的急速轉變,挑戰更是前所未有,多多少少會叫我們產生去或留的想法,我想神是給我們有作決定的自由意志,但願無論是去或留,鼓勵你也能更多留心細察祂的足跡,明白祂在你身上每一個奇妙的作為。 也願你常常經歷從神而來的平安與喜樂!阿們! 念著您的弟兄 文傑(2020年7月8日) |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
家書 ── 價值
家書 ── 價值 梅基傑傳道 路8:26-36 經文記述耶穌遇見一個被鬼所附的人,聖經作者沒有記下他的名字,卻清楚讓我們知道他人生坎坷的處境。這人多次被鬼殘害,被鬼管束,並失去了為人的尊嚴,以墳地為住所。 當耶穌上岸,汚鬼迎著耶穌來,求耶穌不要叫牠們受苦,更央求耶穌准牠們進到豬群中。污鬼雖然可以把人折磨至死,然而牠們面對這位「至高神的兒子」,卻絲毫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最後耶穌批准了牠們的要求。 或許污鬼央求進到豬群,可以替牠們換來短暫的喘息空間,因汚鬼待耶穌離開後,牠們可以再次尋找對象。在汚鬼的眼中,人的價值或者豬的價值也不及自己的價值,所以用盡辦法求存。不過經文記述,污鬼最終亦要面對無底坑的結局。 那邊廂,當城裡的人知道了發生的事後,又看見那位被鬼附者的改變,他們並沒有為那人感恩及稱謝耶穌。在他們眼中,耶穌的出現只是令他們經濟蒙受損失,他們看自己擁有的財產的價值比人價值為大。 其實按馬可福音第五章的記載,淹死的豬有二千頭,數目相當可觀,故經濟損失並不少,所以他們立即請耶穌離開,用今天的說話,他們趕耶穌離場,耶穌於是離開他們了。耶穌彰顯的權能,竟換來人對祂的拒絕。 反而到經文最後部份的記載,耶穌唯一沒有應允的要求,竟是出自那位蒙恩的人。當他真實經歷了耶穌大能後,他願意跟隨耶穌,想與祂同行,但被耶穌拒絕,耶穌郤叫這人回家。雖然耶穌離開這地,但祂所彰顯的能力和施予的慈愛,卻藉著這位親身體驗過的人,作真實的見證。 這個原來人生沒有絲毫希望的人,最終因著遇見耶穌,不但把一直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更接受主的差遣,為主作見證,成為一個滿有價值及充滿盼望的人。耶穌的出現,令他的人生從此得以改寫。今天我們要認定神在我們生命中賦予的價值,我們更加需要在一個價值被扭曲的地方,向人見證耶穌就是那位「至高神的兒子」,令人重拾生命真正的價值。 (2020.06.20-21) |
2020年5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 有餘補不足
家書 ── 有餘補不足 干兆宗牧師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有緩和的跡象,但帶來的後遺症和對經濟的衝擊卻不容忽視。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香港第一季(1 至 3 月)失業率上升至4.2%,是 9 年來的新高,比對上一季,失業人數增加接近三萬人,就業不足人數也增加了二萬多人,並且情況可能會繼續惡化。 這增加的五萬多人不是一堆抽象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個人。試想想,他們裡面,有多少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有多少是手停就口停?有多少的家庭仍有年幼的孩童?失業或就業不足所影響的就不僅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面對這情況,教會應如何伸出援手? 聖經無論是舊約或者新約,都一致教導我們要賙濟、幫助貧窮人。 在舊約,摩西教導百姓:「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申十五 11),因著人的貪婪、制度不公、天災人禍等不同因素,貧富不均不是偶發、個別的事件,而是恆常、普遍的現象,聖經更斷言「窮人永不斷絕」,實在令人不勝唏噓!故此,向「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既是上帝的吩咐,面對現時社會的情況,更是有著迫切的需要。 到新約,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 9)。主耶穌願意以祂的「富足」來交換我們的「貧窮」,這是何等「奇妙的交換」!我們都經歷過在主裡面的富足,故要感恩銘記,也要懂得回饋主恩。 所以,保羅進一步教導教會:「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八 3-14)保羅希望教導他們藉著捐獻來回饋主恩,以自己的「有餘」來彌補別人的「不足」,叫不足的不致缺乏。 教會即將推出「基層家庭支援計劃」,藉派發食物或生活物資等來支援區內一些基層家庭,同時也藉探訪而彼此認識,建立關係,更重要是向他們見證基督,傳揚主耶穌寶貴的福音,讓他們得著永恆的「食物」及真正的「富足」。 你願意以你的「有餘」來補滿別人的「不足」嗎?誠邀你的參與。 (2020.05.16-17) |
2020年4月4日星期六
家書 ── 聖餐的意義
家書 ── 聖餐的意義 湯頌年牧師 「宣道會」原是一個「運動」( Movement ),一個福音遍傳的運動,也是一個為達到目標而設立的組織。為了集中力量完成「大使命」,所以這個運動從開始就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神學爭論,強調合作和合一,把不同的力量統合起來去完成使命。這組織被正名為基督徒與宣教士的聯盟 ( Christian & Missionary Alliance ),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宗派。宣道會是一個致力於宣教的組織,所以少出神學家,反而有許多願意開荒、吃苦、火熱委身,甚至殉道的宣教士。 宣道會的創始人是宣信,他成長於一個虔誠的長老宗家庭,並曾作過長老宗教會的牧師,他從小就深受加爾文的神學思想的影響。宣信對聖餐禮的主張大致和加爾文的相同 ( 接近路德的「同質說」)。但宣信在牧會期間也深受著重浸派神學思維的影響,對於浸禮,他公開揚棄長老宗嬰兒洗禮的教義,並且身體力行地重新接受一位浸信會牧師的浸禮。 加爾文是改革宗的創始人,他是一位對改革宗有巨大影響力的神學家。他的聖餐神學是竭力同時融合慈運理和路得的神學主張。加爾文接納慈運理的看法,強調耶穌「身體」在天上, 神是透過聖靈施恩;但同時他也採用了路德的觀點,強調藉著聖靈,聖餐是 神向人施恩的「工具」, 神的恩典與應許藉聖餐而臨在。聖靈藉信徒的信心,將信徒的心靈「提」到天上與主相交,在聖餐中,信徒真實領受的是主的身體,聖餐是奧秘,是 神臨在施恩予人的工具。 《使徒信經》寫於第 1-2 世紀,通用經文基本定於第 6-7 世紀,通稱為「我信……」,《使徒信經》之名稱到第 8 世紀才出現。「……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門。」其中「聖徒相通」一詞可譯成「參與聖禮」,或「一起吃飯」。可見早期教會對參與聖禮,( 特別是聖餐禮 )相當重視。 在 4 世紀時,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因帖撒羅尼迦城發生暴亂而屠殺平民,米蘭主教安波羅修因此要求他當眾認罪悔改,並且禁止皇帝到教會崇拜及領受聖禮,最終皇帝屈服,公開認罪悔改。在當代,信徒守聖餐時大多相信聖餐是莊嚴的奧秘,神同時臨在餅和杯中,這是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並藉此成為施恩祝福的工具。所以人必須自我省察,然後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免得干犯主的身和主的血,自招虧損。 聖餐不單只是奧秘,同時聖餐也是一個團契(一起吃飯),是神與人,人與人彼此結連的團契。聖餐是紀念和回憶的「記號」,藉此回憶和記念上帝與人所立的「約」,提醒人要守約,委身給予立約的主。藉聖餐反思耶穌代贖的恩典和信仰群體回應恩典的委身。 除聖公會(主張「變質說」)及信義宗(主張「同質說」)外,大部份的改革宗教會都以「紀念說」來實踐和執行聖餐禮。改革宗普遍淡化加爾文認為聖餐是奧秘,人所領受的是主的身體和血,聖餐是 神藉聖靈向人施恩的工具的觀點,而偏向採用慈運理的說法,是基於當時政治正確的因素,用以突出改革派 ── 抗羅宗的特質,也就是要突出平信徒不須透過神職人員(教廷)才可得上帝的恩典,強調在聖餐中聖靈直接在信徒心裡工作,強調「信徒皆祭司」的信念。 今天,教會在舉行聖餐禮時,如果我們邀請無論在何宗派接受了浸禮或灑水禮的弟兄姊妹參與。事實上,我們是舉行一個聯合聖餐禮,我們除了接納和包容各人對杯和餅有不同解釋外,我們也正在尋求彼此合一。一主,一信和一洗的團契在與基督彼此結連中,同心合意紀念主救贖的恩情,立志回應,委身於祂。聖餐帶來的應信徒的合一,而不是分裂 ( 但事實上,教會歷史告訴我們聖餐確實使慈運理和路德分裂 )。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在新冠狀肺炎病毒肆虐期間,曾嘗試想為聖餐的舉行發出指引,但結果徒勞無功。最終放手讓堂會的教牧同工按他們的信念來決定,所以不同的堂會有不同的實踐和處理。 本堂同工會經商討後決定按《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群組聚集)規例》對「在工作地點工作」的豁免條款,在週六晚堂按時舉行非群體性的實體祟拜 ( 即只有少數的同工和義工參與 ),並進行直播,( 而非將祟拜斬件和湊併製作成錄影的崇拜節目 )。在晚堂崇拜中舉行聖餐,並鼓勵弟兄姊妹在家中觀禮及安靜默想,紀念耶穌基督救贖的恩情。 我個人相信教牧是蒙上帝特別呼召和揀選,上帝授予他們聖職,藉著他們成為上帝施恩的器皿,彰顯上帝的大能。不然,教會就不需要教牧施行聖禮,也不需教牧為病者抹油祈禱。甚至教會也不需全職的神職人員,誰都可以施餐和領受聖餐。 再者,我相信聖餐是上帝向人施恩典和祝福的工具,是基督的身體和血,應按「理」守餐,各人應按《聖經》的教導和所參加教會傳統來守,謹慎小心而行。 關於聖餐的爭論和立場,從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統一的結論。今天,各人按各人不同的認信,有不同的解釋和應用,聯合聖餐的精神是接納,包容和合一,而不是紛爭,批評和分裂。 (2020.04.04-05) |
2020年3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從空間和時間反思我所信與守
家書 ── 從空間和時間反思我所信與守 曾翠雯傳道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5-17) 在剛過去的個多月裡,相信我們因肺炎疫情,生活習慣頓時間出現少許改變甚或很大變化,真的未曾想過會遇上這些經歷。這段日子,平時很少到超市或藥房的市民、打工仔、後生仔,也不期然去排隊,然後「掃貨」、「待上架」、「再掃貨」。而口罩因市面缺貨,頃刻間更成為搶購品,沒有口罩令人擔心、惶恐至不敢外出。若家裡有多餘的口罩,我們是囤積還是分享?感恩,看到不少弟兄姊妹將多餘的口罩奉獻出來,發揮互助互愛的精神。至於小孩子則需要留在家中,由放假的興奮心情到苦惱忙著做功課,或與同學老師透過視像上課。不少文職人員可以有 "Home office”,其他聚會或活動減少下甚至暫停,以往多人流連的鬧市繁華不再,卻轉移陣地至網上,網絡便成了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接觸和溝通橋樑。香港人在追趕時間,同時看似又多了一份空間。疫情下,我們又如何運用這些空間和時間? 因著疫情,華基減少實體崇拜及推行網上崇拜,或許是預備將來的一種演習,日後若一旦教會遭受某種限制,信徒仍可繼續敬拜。過去的主日,你有參與網上崇拜的經驗嗎?這樣的安排或改變,又帶來什麼體會?在崇拜裡,你容易被打擾而不能投入集中嗎?假若未能抽空參與崇拜,與主相遇,你又會有什麼感受呢?以上種種因素,有無令你對崇拜更為重視和著意?更讓你警覺每當我們來到主面前敬拜,要分別為聖嗎? 當肺炎疫症來臨,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不便,叫苦連天的同時,也正是思念主基督受苦受死的预苦期(又叫大齋期),提醒我們悔改自省。在這段日子,我們能否多點體會當時耶穌所面對及承受極大的難處! 大齋首日,是聖灰日。在蒙灰禮中,塗灰者會為蒙灰者額上塗上灰,並說︰「你當緊記︰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當遠離罪惡,效忠基督。」上主要我們回轉,歸回,坦誠面對自己、面對上主,重回無條件的愛中。 只可惜,過去我們為生活奔波勞碌,追求金錢、事業、經濟,把不同的活動、聚會填滿自己的日程表,這些活動裡面並沒有真正的動力,甚至是毫無生命,使人變成徒有空空的軀殼。聖經時刻提醒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個人生命的問題,若我們的生命不自覺地被這個世界的活動或目標去填滿,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把上主和上主的話只留僅餘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和承載,我們的生命無可避免便會漸漸地枯乾。 這次瘟疫提醒我們,學習經歷缺乏並要珍惜所有,不單只物資的缺乏,也有靈性上的缺乏,就是沒有生命的動力。求主校正我們的心思意念,保守我們的心常在祂裡面,在這段日子重新檢視自己的信仰和生命,並落實以行動來回應上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 (2020.03.14-15) |
2020年2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張立民傳道 弟兄姊妹,主內平安。 內地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現已有二萬多宗確診個案,造成千多人死亡,且疫情仍未受控。災疫的發生無論是天災或人禍,也求主藉此災疫,使世人知道自己犯了罪,人類實在愚昧無知,能力有限卻妄自尊大;另外求主施恩憐憫,使人類面對災疫時,存謙卑、悔改的心轉向創造主求救,從而認識及接受主耶穌基督的拯救。 致於香港,受災疫的影響而出現口罩缺貨,引發全城瘋狂搶購,甚至連一些日常用品也搶購一空,有關方面雖已公佈物資供應不缺,但人心仍虛怯恐慌,加上近日香港社區疫症傳播的個案增加,恐怕出現社區爆發,市民感到非常擔憂。 弟兄姊妹,面對災情日益嚴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缺乏,以及人心惶惶的時候,我們身為基督徒,應如何面對?我們心裡有平安嗎?聖經提醒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從心發出的。」(箴 4:23)弟兄姊妹,當我們遇到危難時,我們要親近主,尋求祂的面,信靠主的同在和同行,心裡得著平安,信心及力量,心裡也不斷湧出讚美、感恩及禱告。 聖經也教導我們︰「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 10:24)弟兄姊妹,相信我們也曾有此經驗,在缺乏及感到徬徨無助的時候,有人從旁協助,實在帶來無比的力量與安慰,心裡也會感到很窩心。弟兄姊妹,讓我們在神面前禱告,求主使我們能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理,在我們能力所及之處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那怕是幾個口罩,對有需要的人來說已是難能可貴。 弟兄姊妹,願我們在疫情中,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在人心惶惶之際不致失去信心,相信在洪水泛濫時,耶和華仍坐著為王(詩 29:10)。神是我們生命的主,祂恩待我們,讓我們活在世上,能為主作鹽作光,在這些年間清楚神的旨意,更經歷神的作為。 (2020.02.15)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