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 ── 世界不配有的耶穌 干兆宗牧師 根據路加福音二章8至14節的記載,主耶穌降生的時候,第一批知道消息的是一班在野地牧羊的牧羊人。由牧羊人去迎接這位人生大牧人的蒞臨,這幅圖畫著實蠻有趣味及饒有意義,相信是天父刻意的安排。 夜間的野地,除了牧羊人之外,四週應該是渺無人煙,卻是天使顯榮(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及天軍歌唱(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的地方,天使還有著關乎萬民的大喜信息要宣佈。試想想,那「儀仗」那「排場」是如何「架勢」、那「信息」是如何「重要」!難怪牧羊人看見之後,反應甚為懼怕!但為何如此「架勢」的場面,天父要選擇在夜間的野地來發生?如此「重要」的信息,要對著一班地位低微的牧羊人來宣佈? 還有,天使對牧羊人說︰「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二 12)耶穌既是「天子」 ── 天父的獨生子,但祂蒞臨的記號,即「天子記號」,竟然不是「龍衣」或「龍床」,卻是「布」及「馬槽」。這「天子記號」,有誰會知道?或知道之後有誰會認真相信?卻是天父為何要選擇如此「無人知」也「無人信」的「記號」? 馬槽、野地究竟喻指甚麼? 耶穌出生的時候是因「客店裡沒有地方」(路二 7),無處容身而被逼流落到馬槽;同樣,耶穌出來傳道之後,也是無處容身而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太八20)。簡單講,耶穌由出生到死去,其實都是「無處容身」,由始至終,不是祂不配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不配祂,耶穌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來十一38)。 原來,天父的榮光、天使的聖詠、大喜的信息,都是屬於「世界不配有的人」,只有他們能看見、聽見,及有合宜的回應。為此,天父選擇向野地的牧羊人來迎接這位大牧人的蒞臨︰他們看見之後,「就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他們聽見之後,「就歸榮耀與神,讚美祂」(路二17,20) 。 野地的牧羊人跟馬槽出生的耶穌同樣都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弟兄姊妹,你看見、聽見耶穌降生的信息,會有何反應?你願意成為祂所喜悅的人嗎?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二14) (2018.12.15-16) |
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 世界不配有的耶穌
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愛鄰如己
家書 ── 愛鄰如己 馮陳碧珊傳道 愛鄰如己 (利未記十九 12、 9-18) 教會的本地跨文化事工源於本堂轄下的服務中心,當時同工們因為見到社區上南亞裔群體的需要、便開始區內有關事工,服侍他們。同時,為貫徹教會「兩條腿走路」策略,教會的差傳工作亦跟服務中心的社會服務配合,推動信徒參與本地跨文化(南亞)宣教事工。 在這事工中,「愛我們的鄰舍」這句話常常掛在我們嘴唇邊。南亞裔就是一群住在我們社區中,但與我們信仰及文化均存有差異的群體。因著彼此的不同,我們較困難與他們直接傳揚福音,卻可透過與他們的相處及各項不同的事工,實踐聖經「愛鄰舍 」的教導 。 「愛鄰舍」是耶穌基督在福音書中經常提醒門徒要遵守的誠命,這教導往往讓我們聯想到那些在我們附近需要幫助的人,然而,鄰舍很多時候更像那些與我們一同生活、一同吃喝的肢體,那些因為關係漸趨密切,容易冒犯及得罪你的人,要愛他們,絕不是抽空地提供物質上的需要或心靈上的關心,而是冒著會被冒犯的危險仍然願意走近對方。 利未記十九章被喻為「耶和華選民日常生活的聖潔法規」,內容提及以色列民道德品格的律例,他們如何接著耶和華的吩咐過聖潔的生活。今日我們每逢提到聖潔的生活,很快就會聯想到宗教和道德倫理上的課題,然而 ,這段經文指出聖潔同時也是帶著上主的吩咐去建立與鄰舍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可怎樣實踐這吩咐,去建立與鄰舍之間的關係呢? 在經文9至18節 中,「 鄰舍」這個字眼就出現了六次,希伯來文用了兩個不同的詞語去表達鄰舍關係,第一個是 צמה (包括 19:11彼此、19:15,17鄰舍),是利末記特別用的,強調鄰舍是那些與你很相近,一齊生活,有如家人般的關係;第二個是 ךצ (包括 19:13,16鄰舍、19:18愛人如己的「人」),可以解作朋友或同伴,在舊約當中常用,強調關係密切,互相依附。(*) 在我們中國人的社會中,可能會認為「鄰舍」就是每日出現在我們生活場景的街坊,但彼此關係卻未必很接近,甚至可以很疏離,但利未記所講的鄰舍就是那些既與我們住得接近,也一同經驗著生活起居的人,同時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同伴的人。 經文提及我們要怎樣愛鄰舍呢?就是對窮人慷慨 、對富人誠實 (9-12節)、對無權者公義、對弱勢者憐憫(13-14節)、 對虧欠者有愛(15-16節)及對同胞有愛、對得罪你的人寬容(17-18節)。「聖潔」的追求不是劃界,而建立一份與「他者」的關係,接納與包容他們。當將「追求聖潔」踐行於我們的社群生活,與「他者」的人際關係當中時。不僅是與跨文化群體的相處,在與任何一個鄰舍的關係中,我們難免也會面對困難及挑戰,就讓我們一同學習如何越過這些困難及挑戰,仍然去愛我們的鄰舍,實踐聖經的教導。 (2018.11.17-18) |
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
家書 ── 一路感恩
家書 ── 一路感恩 余梁雪君傳道 不經不覺回來服侍已經大半年了,曾經在不同的聚會都分享過,回來華基服侍不是我的想法,更不是我的計劃,一路都是天父帶領及召喚。那麼快我便已回來了大半年!將來還有很多歲月與大家一同走過、一同服侍、一同經歷。 回家了!起初的三個月都很「遊魂」,很多弟兄姊妹都關心地問我是否習慣?忙不忙?其實沒有不習慣,只是要調較自己不同的服侍方式及建立不同的人際關係,忙不忙端在乎自己的定位及召命,多點空間調整就成了!一路以來,心中只有感恩,感謝天父帶我回娘家服侍。 我一回來就開始裝修,由舊的辦公室搬上新的辦公室,外牆開始搭棚,教會的講壇也搬下來,裝修期內可以用的地方突然變得很有限;還有長者在副堂崇拜,少年人和小朋友也往明愛、華富邨暫時聚會…… 這些情況就好像教會正在接受一個個不同的「手術」,實在很不容易啊!不過,最近終於出現了一點曙光,每星期都見到一點道路開通了,內心感恩,不單是工程已到最後階段,更是弟兄姊妹的支持與包容,一直忍耐著每一項工程帶來的不便,要往這裡、那裡接小孩,行動不便的不可以來禮堂現場崇拜,使用地方要互相遷就配搭等等。這些包容都在告訴我們,家中雖然霉霉爛爛,但同時充滿上帝的愛。好像聖經所說:「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箴言 17:1)非常真確啊!。 有愛的地方,清茶淡飯或是豐富美食都一樣喜樂滿足。我們的家就快裝修完了,常說裝修完只是一硬件的完成,我們的家要我們一起共建,不只是一小撮的人,更是全民起來一起為上帝的國展開一個個的工程,每人也投入在其中,一路上共同經歷真實的上帝、一起嘗嘗主恩的滋味。 (2018.10.20-21) |
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湯頌年牧師 《有一個人》這齣音樂劇是宣道會華基堂 49 周年堂慶的活動。《有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在這齣音樂劇中沒有一位專人來扮演,導演是透過一群曾經和祂相處過的人,不論是敵是友,藉著對衪的評價,將祂描繪出來讓觀眾認識。這齣音樂劇的劇本取材於《路加福音》,「這個人」就是耶穌基督。 製作這齣音樂劇有一個目的,就是藉這活動在暑期中招聚一群青少年人,讓他們善用假期並且過得充實,當然也是教會針對青少年群體的一項外展福音事工。 宣道會華基堂竭力遵守耶穌基督頒行愛人如己的大誡命,和使萬民作門徒的大使命,並以傳道和服務的「兩條腿走路」融合模式服侍社群。「有一個人」這齣音樂劇是教會和社會服務的融合事工。 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匯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基金和區內熱心人士的贊助,使我們可以邀請區內四所中學(包括培英中學、明愛莊月明中學、香港仔浸信會呂明才書院和新會商會陳白沙中學)的學生,和區內協作機構數百位青少年免費前來觀賞這齣音樂劇。它是從教會青少年事工開始策劃,日後我們將計劃為這群青少年提供一系列的延續服務,目的是使區內青少年能得著更好的培育和發展;當然,這也是教會青少年福音事工計劃的一部分,將會由社會服務部和教會青少年部來承擔。 在這群演員和工作人員中,雖然有一部分的人是非信徒,但無論他們是不是信徒,在討論劇情的發展和揣摩角色扮演前,他們經常圍在一起查考《聖經》,經過這短短的暑期,他們都對耶穌的生平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了解。這齣音樂劇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在創作和排練的過程中,每一位參加者都經驗「弟兄和睦同居」的美善,和經歷 神恩典的豐富。他們在這段日子裡,不知不覺間已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日後我們也將計劃為這群人嘗試設立「有一個人」團契。 感謝 神能使《有一個人》這齣音樂劇得以順利公演。由籌備到公演,我們經歷 神的恩典、預備和帶領,也看見教會弟兄姊妹的同心和積極的參與,我們確實經驗同心作工的喜悅。願主悅納我們為華基堂 49 周年堂慶同心所呈獻的祭,願主為衪名的緣故引領教會行在祂的旨意中。 (2018.09.15-16) |
2018年8月18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干兆宗牧師 最近接連收到弟兄姊妹或他們的家人因病或意外而離世的消息,心情感到沉重及難過,有些更沒有留下片言隻語便突然離開,叫人感到生命的無常,不在人的掌握之中,我們實在要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倚靠神,盡力盡責去生活,但也願意在禱告裡學習放手交託,以致面對人生危機的時候,仍信靠神的保守和看顧,因為生命有太多事情不在人的掌控之內,正如主耶穌所說:「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 保羅在腓立比書也曾說了類似的話,他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 4-7) 首先,保羅說「主已經近了」,提醒我們主必快來人間施行審判、消滅苦罪及更新天地,故此,相對「主必快來」這永恆真理,人世間的際遇及悲喜,都是極其短暫及過眼雲煙,不足介懷及無需過份執著。 其次,既然總有一日要面對基督,為此,保羅要我們「應當一無掛慮,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禱告最重要不是為了解決我們所求的事(神可不是「有求必應」),而是提醒我們記得「告訴神」,藉著禱告而「轉眼仰望耶穌」,由掛慮的「事」和期望的「解決」,轉移到信仰的主體,就是神身上,藉此與神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正如我們遇到重要或開心的事,都會渴望告訴家人或相熟的朋友,彼此關係也是由此建立。 最後,保羅說出禱告的結果,就是「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更好的譯法是「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在基督耶穌裡」,關鍵的意思正是我們能否安心活在基督裡。若我們只留意事情和相關的解決,一事完了又一事,心靈只會隨著無常的際遇或情緒而翻來覆去,帶來很多憂慮,唯有當我們在禱告裡,學習留意「神本身」,就是祂的美善、慈悲、公義是何等的超乎想像,祂的旨意總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當然,這也在乎我們對聖經的熟悉,禱告與讀經是不能分割),祂會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叫我們確認祂永遠都是我們萬無一失的「安全網」。故此,保羅曾用信心宣告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 7-9)不在乎成敗得失,只在乎安心活在基督裡。 「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十三 11) (2018.08.18-19) |
2018年7月9日星期一
家書 ── 不能停下來的 DNA……
家書 ── 不能停下來的 DNA…… 熊文傑牧師 兩星期前,收到一位神學院老師的 FB 短訊,查詢華人宣教士海外工作的情況,對他將在宣教會議中的分享講義給予一些參考資料。在短訊的互動討論中,他分享一個經驗,觀察到華人宣教士的老化情況極為嚴重,而年輕宣教士多選擇參與國際的宣教團隊,只有較年長的同工選擇參與華人或本地宗派的差會。老師好奇的問到:「是否因為歷史,語言或文化的因素?」我就以所屬差會為例,每個宣教士做了 5 至 7 年,略有成績,都會躍升為工場的主任或委員會成員,有 10 至 12 年年資,就會成為區域主管、差遣基地總幹事,或特別事工主任。這種「以舊帶新」,「邊做邊學,邊學邊做」的制度會讓人不斷的追求上進,不致安逸苟且。 執筆之時,全球矚目的世界杯剛好產生四強,雖然未知冠軍誰屬?但普遍球迷都觀察到一個現象,傳統的幾個足球強國,如巴西、阿根廷、德國很早便出局。或許很多報導都會對奪標熱門德國隊作出諸多的「馬後炮」的評擊,如賽前輕敵、預備不足、戰術守舊、教練不提攜新人及寧願揀選沒有狀態但較有名氣球員等等,我不想在此重覆。然而,有一點是沒有人提及過的,就是八年前的一屆,當時的德國隊活力十足,一鳴驚人,最後雖然只得季軍,但很多人都預測他們必定是四年後的大熱,結果如願以償。那時,我以玩票性質翻閱一些資料,追蹤了他們於十多年前在歐國盃分組賽出局的經驗,醒覺他們其實已作出十幾年的青訓發展及改革,才成為 2014 年的世界冠軍。 但奪冠之後,卻不可以再照原班人馬及戰術複製另一次的冠軍。多年的不斷革新及進步,卻因一時的停滯,導致兵敗山倒的結果。失敗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滿以為已經成功的安逸心態,久而久之,卻不知道原來世界已經變了,卻仍舊眷戀活在過去日子。 保羅的生命給我們很好的榜樣。他宣教的工作,最長停留的地方以弗所亦只不過三年多的時間,因為他貫徹始終,尋找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拔後輩成材,就將領導角色完全交付給他們,就如他對提摩太的囑咐一樣:「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 2) 短短一節經文,我們已經看到屬靈家族的四代人,保羅囑咐提摩太,提摩太交託「那些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又去教導人,他們有著同一樣的屬靈 DNA,就是不停的去尋找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其實,昔日叫掃羅的保羅,最初雖是帶著曾逼迫教會之名,但亞拿尼亞及巴拿巴等仍冒險幫助他信主及提攜他成長,保羅同樣得著別人的教導,最終能完成神所交託的使命。 很高興從遠方看到教會在迎接金禧前,率先有年輕的一代被興起來,以新穎活潑的方式去傳揚見證救恩,但願神繼續喚起教會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我們能夠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身在遠方仍記掛華基大家庭的弟兄 Matthew 熊文傑牧師 2018 年 7 月 9 日 |
2018年6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 『 我們要在基督裡活出愛 』
家書 ── 『 我們要在基督裡活出愛 』 張立民傳道 前一陣子,曾為著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而感到煩惱,在不知如何處理之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經文浮現在腦海之中:「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 13:13)經文提醒自己要從神的角度去面對人的事情, 同時間心靈裡響起《活出愛》這首詩歌,充滿盼望地歡然向神發出敬拜、感恩和讚美。 哥林多前書 13 章 1-3 節提醒我們在事奉及生活上作任何事情,都要有神的愛,若不是,就像「鳴的鑼,響的鈸一般」,神便不喜悅我們所作的。另外,經文也說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 13:4-8)保羅從正反兩面論述愛的定義及真諦。 特別是哥林多前書 13 章 4、7 節分別形容愛是「恆久忍耐」、「凡事包容」及「凡事忍耐」,這正是我從經文的領受,在此想與大家分享。弟兄姊妹,我們學習在「凡事忍耐及包容」上,如何實踐呢 ? 以下有一些分享 : 1. 在教會生活中會否因為對方講錯一句話,就生氣?要忍耐包容。 2. 會否因為對方沒有問你的意見,就不高興?要忍耐包容。 3. 在事奉上,會否因為別人沒有回應,不合作就放棄?要忍耐包容。 4. 會否因為別人沒有參與但又很多意見,就氣憤?要忍耐包容。 5. 會否因為付出愛心但被人誤解懷有不良的機心而不高興?要忍耐包容。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 4:19)弟兄姊妹,我們要常在基督裡,因為離了主,我們就不能作什麼。願我們從神的角度面對事情,使我們能用神的愛,學習以忍耐包容的態度去處理人際關係,讓我們在基督裡活出愛。 (2018.06.16-17) |
2018年5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你、我、我們,還有上帝
家書 ── 你、我、我們,還有上帝 曾翠雯傳道 翻開 6 年前今日所撰寫的家書,筆者仍有感動繼續分享此事 ─「520」。520 是當時的青一團(現在的忍耐團)藉主賜的異象開始,共舉行了三次懇親聚會。於 5 月 20 日在華富閣堂址舉行了第一炮的懇親聚會,弟兄姊妹上下同心、分工合作籌備聚會。第二炮懇親聚會走出教會─ 大澳之行,籌劃隊由一同視察場地到制定行程和內容,大家見證上帝賜人同有一顆願為主作工的心。團契共同領受異象,合力齊心完成使命。從人看是祈求撒種收割,從上帝來說是人的心有多順服。由求異象、賜異象,領受異象,到聽從以行動回應,究竟上帝要團契(我們)學習甚麼? (箴 29:18)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唯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異象」可解作「默示」,有啟示的意思;「放肆」卻有「滅亡」的意思。詩人向我們今天生活作出提醒:若我們生命沒有上帝的話,我們就會任意而行,甚至招致滅亡;惟有遵守祂的律法,才是真正的福氣。當說到異象時,乃是方向、目標、願景,若群體只按個人的需要和理想去行事,漠視了上帝啟示的異象,沒有方向,自然就成為一盤散沙,慢慢步向滅亡;相反,若活在上帝的目標方向裡,才是蒙福上帝的群體。再者,弟兄姊妹的關係不是我們選擇,乃是上帝所揀選,是不配得卻又蒙恩的兒女名份,故此,我們要在團契裡學習彼此相愛、接納、包容。 新約記載「團契」這詞的希臘文是 koinonia,指到我們與上帝生命的連結,是因基督徒從耶穌基督的救贖及聖靈的臨在所帶來的共同生命,這生命又藉聖餐及共同生活呈現出來。Koinonia 更表達對有需要的人,獻出物質的幫助。因此,團契不僅是聚會,更是我們因著上帝及耶穌基督的愛而來的連繫和交流。聚會可增可滅,但教會若沒有充份發揮「團契」的生命特質,便未能有效反映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臨在! 今天的「團契」大多以聚會聯誼為主,其功能可能只圍繞著帶新朋友、弟兄姊妹彼此間取暖,形式有查經,有的是吃喝玩樂,有的是承擔事奉,有的是分享生命,也有是以上的混合。若以上的形式未能發揮功能,又或參與者帶著不同原因或理解而恐怕了團契,寧願參與其他私人聚會或群體而不覺得可惜。或許,我們從未想過基督徒的生活如何活現在團契,團契便與社區中心沒有分別。然而,聖經中的「團契」,精義在獨有的價值觀及生活實踐,而不僅是一種聚會。價值觀指對事物判斷對錯、做選擇取捨的標準,而基督徒的價值觀完全建基在聖經的教導及聖靈的聯繫,故此團契是與別不同,以致能實踐耶穌基督的大誡命吩咐。 今天教會的常態是很多出席崇拜的人沒有參與團契,那如何改變這局面?假若參與者在靈性上沒有足夠成熟,加上人與人之間沒有建立信任的基礎,卻要在團契中分享,結果卻可能帶來傷害。在基督徒的群體中,我們會否只見別人眼中的剌,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放大了自己卻忘記了在群體中掌權的上帝?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也會為團契求上帝賜異象嗎?首先,讓自己定時參與團契,認識弟兄姊妹,分享靈裡的心事,彼此守望,參與事奉。「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唯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願教會的團契不是一盤散沙,乃是藉上帝的話語澆灌,合力造成一個穩妥的沙堡壘,讓這個群體能見證基督,合力完成在地上祂要我們作的使命。 (2018.05.19-20) |
2018年4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戒奶咀事件
家書 ── 戒奶咀事件 梅基傑傳道 早前一位朋友與我分享了他囝囝三歲時戒奶咀的事件,他與太太都覺得兒子已經到了不應該再使用奶咀的時候。於是有一晚,當囝囝到了如常睡覺時間,他們便決定拿走他至愛的奶咀,當然囝囝不斷哭著說要「咀咀…」,更不停地呼喚著很多熟悉的人物,包括公公、婆婆、爺爺、嫲嫲、姑媽、姑姐、姑丈,還有他的朋友仔等,仿佛這些親戚朋友成為他的倚靠。終於,他在哭鬧中便睡著了,從此成功戒除了奶咀,不再依賴它。這事的結局似乎有點戲劇性,但卻令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發生的一件事。 在出埃及記 16 章,以色列全會衆在曠野為了糧食向摩西及亞倫發怨言,耶和華便對摩西說祂要將糧食從天降給百姓,他們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目的是要試驗以色列人是否遵守衪的法度。到第六天,百姓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耶和華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因此在黃昏的時候,給他們肉,早晨給他們食物得飽,使百姓知道祂是耶和華他們的神。 當然,耶和華的供應是足夠所需用。以色列人就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不過,摩西曾告訴以色列人所收的不可留到早晨,並且在第六天耶和華更為他們預備了雙倍的食物,所剩下的可留到早晨,不生蟲變臭,好讓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守安息日。 可惜以色列人不聽從摩西的吩咐,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16:28) 以色列人可能因經驗過飢餓之痛苦,又或許出於貪婪之心,往往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認為多撿了一些留下來,可替他們帶來「安全感」,保障日後的生活,卻忘記賜他們食物的是耶和華,他們只需要聽從並遵行祂的吩咐便可以,因為耶和華是他們的神。 今天我們生命的「安全感」在那裡?是我們的工作、前途、財產、人際網絡關係、別人的認同,某種的生活方式…等,甚至是我們的事奉,我們會否不知不覺地倚靠這些東西?我們若恐懼失去這些東西,這樣,它們便代替了上帝變成我們的保障。 讓我們檢視自己生命 — 戒除「奶咀」,不再倚靠那些朽壞的東西,單單相信上帝,聽從、遵行祂的吩咐,祂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保障。 (2018.04.14-15) |
2018年3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一生何求
家書 ── 一生何求 湯頌年牧師 1900 年,義和團運動席捲山西,太原的東夾巷教堂、大北門教堂以及教會醫院、教會學校先後被焚燒,城內的外國傳教士被山西巡撫毓賢以保護安全為藉口全部監禁於豬頭巷客館。6 月 13 日,毓賢將 44 名外國傳教士、17 名中國教民以及從壽陽押來的英國教師畢翰道一家 7 人全部帶到巡撫衙門西轅門前,在百姓的圍觀之下逐一殺害,行將就戮的婦孺哀號之聲慘不忍聞,教民們被殺後,梟首示眾,剖心棄屍,極度殘酷。 據統計,「山西教案」席捲全省 79 個州縣,全省被殺外籍傳教士及婦孺計 241 人,中國內地會的刊物記載在山西省北部共有 23,000名本地信徒被殺害。被毀教堂、醫院 225 所,被燒拆房屋兩萬餘間。在這些被義和團殺害的宣教士的臨終遺言裡,他們都表示沒有後悔回應主的呼召來中國宣教,他們也深信他們的血會像水泥般成為地基,上帝的國會在這片土地上延綿,他們堅信在他們離世後必與主同在。 數年前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接受訪談,對於「人生的目的」發表一段精闢的看法,以下是當年華理克牧師的談話: 有人問我,人生的目的是甚麼?我答道:簡單的說,人生是為永恆作預備。我們被造,原本就不是要長生不老;上帝乃是要我們與祂同住在天堂。有一天我的心臟會停止跳動,那是我身體完結的時候,但卻不是「我」的終點。 我在地上可能活個60至100年,但在永恆裡卻將待上億萬年。此生只是一場暖身活動和彩排,將來我們在永恆裡所要作的,上帝要我們在地上先練習練習。我們是被上帝所造,也是為祂而造的;除非你弄清楚這點,否則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問題:你若非正在一個問題中,就是剛從一個問題裡出來,再不就是正要進入另一個問題。 人生為何如此?那是因為上帝關注你的性格(character),超過你的安逸(comfort);祂希望讓你的生活聖潔(holy),超過讓你的生活快樂(happy)。 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可以是相當快樂的,但那並非生活的目的。生活的目的是讓「性格」成長,變得更像基督。 過去我總以為,人生就像許多高山和低谷:你會經過一段幽暗的時刻,然後到達山峰,如此周而復始。但現在我不再這麼認為了。與其說人生是許多高和低谷,倒不如說它像鐵道的兩條鐵軌,好事和壞事總是同時並存在你的生活中。不論你的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事,總會存在一些不好的事,是需要你去克服的。反之,不管你遭遇多少壞事,總還有一些好事是你可以感謝上帝的。 你可以專注在你生活的目標上,或者專注在你生活的煩惱上:如果你專注在自己的煩惱上,你將成為自我中心,心裡充滿「我的煩惱」、「我的問題」、「我的痛苦」。但擺脫痛苦的最簡單方法之一,就是將焦點從自己身上轉向上帝和別人。 你必須學習處理人生中的好事和壞事。我們須要問自己:我要為何而活?錢財?名聲?我要被甚麼所驅策?壓力?罪惡感?苦毒?物質主義?還是要受上帝在我身上的目的﹝旨意﹞所驅策? 上帝把我放在這地上,不是只要我做完一張待辦清單。祂關注我所是(beings),超過我所做(doings)。換言之,這世界和我們在這世界所遭遇的所有的事,都好像一個煉金的火爐,為要把我們生命的雜質除去,使我們更像基督,成為精金。 在《聖經》中常提起的「那日子」,對惡人來說,這是審判的日子,對受欺壓的義人來說,這是拯救的日子。「到那日」我們不能再倚靠世人,不能再倚靠財富,權勢和才能,「到那日」會被審判及毀壞的東西並不可以成為當下我們倚靠的對象,由此可見,以「到那日」心態過活的人生,也就是以末日的審判與拯救來定義當下的生活態度,這是一種有終末向度的人生。 我們很多時候會失去了終末的向度去過我們的人生,我們著眼於現在的事,敬拜現在的偶像,看上帝為一個幫助我們生活在當下的上帝,而不是驅使我們走向終末的上帝,這位上帝在我們心中太小,只能解決我們當下種種現實的問題,當我們太重視當下,我們便忘記我們永恆的家在終末,以致我們錯誤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現在,忘卻了來生的應許。人的一生何求?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拿什麼換生命呢?」( 太 16:26 ) (2018.03.17-18) |
2018年2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新年好。」
家書 ── 「新年好。」 楊慧敏傳道 第一次撰寫家書正值新年,在此祝賀大家「新年好」,祝願大家在數日新年假期中,與親友共享佳節之餘,也有休息休閒的時間。由「除舊迎新」至「新年新氣象」,這些祝福語正正代表人對新年的期待,不曉得你的期待是甚麼呢? 希望藉這篇家書與大家分享一點點我的新年祝賀和期待,並互勉之。 ⬤「感恩能感恩」: 願主給我們一顆凡事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是一個祝福,沒有因好事上頭而沾沾自喜或遇到困難而垂頭喪氣,感恩我們有神及祂恩手的引領,神必成就關乎我們的事,神仍然「在場」,與我們同行人生路,讓我們一起學習數算主恩。 ⬤「無障礙、更多愛」: 很喜歡說到擴堂的事,雖然我在這裡只是「新仔」一名,但有機會見證在原址「打穿牆」的擴堂工程,這真是神所給意想不到的禮物,有甚麼比這安排更好?在「硬件」上,工程一步一步的進行,但「軟件」上,我更見到弟兄姊妹對華基的情,有很多愛心的服侍。願這「打穿牆」不但在樓層上打破上下左右的阻隔,亦是弟兄姊妹間的「打穿牆」:彼此相愛、接納、體諒及服侍。願意在硬件及軟件上,我們皆能讓神無障礙及自由地工作,願主藉我們讓愛流動,成為別人的祝福。 ⬤「豐富的多樣性」: 為你、我、他的不一樣稱謝神。創造我們的主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大小不同,這多樣性實在反映上帝的豐富。很喜歡 CCB 以弗所書 2:10 的中譯:「我們是上帝的傑作,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為要叫我們做祂預先安排給我們的美善之事。」且看看你、我及他:神手中不同型格的傑作,願我們擁抱和欣賞彼此的相同又不一樣,同心㩦手作主喜悅的美善之事。 不是一般的或傳統的新年祝賀及期待:願意不論個人的、眾人的新年祝賀和期待都有我們的主在其中,願我們常在我們的主裡面。 最後在此以神學家巴特的一個教會公禱結束這一篇家書: 「神啊,我們的父,我們的主;我們在此,祢的子民,祢的教會,在袮同在裡聚集。我們知道或個人或作為一個群體本是流蕩離開祢的,皆是祢可指責的;祢卻以祢極大的慈愛呼召我們,所以我們要來到祢面前,不論我們景況如何,我們要向祢祈禱、感謝、稱頌祢。在這刻,願主在我們當中。除去在我們當中所講和聽中的一切虚假、誤會、危機、困擾、不理解、厭煩。…透過祢所差遣的主耶穌基督,讓我們成為行道的及討主祢喜歡的人。阿們。」 (2018.02.17-18) |
2018年1月20日星期六
家書 ── 在逆境中如何仍然信靠主?
家書 ── 在逆境中如何仍然信靠主? 馮陳碧珊傳道 在逆境中如何仍然信靠主?(哈一 1-6、三 16-19) 踏入 2018 年,接連收到大大小小、令人擔憂及不知所措的消息,無論是個人生命、群體,甚或我們所處的社會,也不時傳來我們無法理解,只能嘆息的事件。面對個人或社會的逆境、我們不能明白及理解的事,我們會埋怨為何上帝「默言不語」,「沉默」似乎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一種上帝行事方式,我們期望祂即時回應我們的處境、需要。然而,這種期望又是否合理呢?我們又如何在逆境中繼續信靠主呢? 哈巴谷書第一章就記述了先知對上帝沉默的呼喊。首先,他問有關「時間」的問題:到底還要等多久?耶和華祢不拯救我們脫離暴力的環境要到幾時呢?其次,先知問「為甚麼」:為何上帝容許這些事發生,他不單止問為何有不公義的事情發生,還質問為何要讓他「看見」。他的問題可以讓我們理解這些事情的發生原本未必會成為他的困難,他其實可以置身事外,但上帝偏偏要讓他看見,卻又無能為力。(1:2-3) 先知身處暴力的環境、身處危難已經有一段時間,起初他可能帶著期盼,盼望上帝會應允他所祈求的,拯救他脫離困境;然而,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信心慢慢開始動搖。弟兄姊妹,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試過向上帝發出同樣的質問呢?當我們跌進人生的低谷,可能工作、生活遇上難題,又或是家人朋友落入低潮,我們渴求上帝介入,卻看不見祂的工作,也許我們也感到同樣的無奈。 終於,耶和華選擇不再沉默,然而,祂的回應卻是令先知意想不到的。公義的主竟用比猶大國更加殘暴不仁、邪惡敗壞的巴比倫去懲罰祂的百姓(1:4-6),並預告公義的一天會來臨,但不是先知所能看見的。很多的時候,面對人生的難處,我們期望上帝用我們期望的方式去回應我們:譬如惡人離開我們、病得醫治、公義得以彰顯等,但往往上帝會用我們不能明白及理解的方式去招呼我們,我們又可以怎樣呢? 最後,哈巴谷書 3:16-19 記載先知與上帝一段對話後,他終於明白了,他知道要怎樣面對逆境了。首先,就是我們要安靜等候,要等到一個怎樣的地步呢?就是即使在沒有轉機,沒有盼望的環境中,仍要安靜等候。 (3:16)安靜等候不是無奈接受,而是一種已經預備好的心情去迎接一切未來的事情,因深信一切也有主的心意。 除此以外,即使遭遇到更艱難的處境,在沒有轉機、沒有盼望的時刻,我們仍要仰望主,「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3:17-18)或許環境沒有改變,但當我們仰望主時,心中就會生出一份力量,「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又使我穩行在高處。」(3:19)。這不是因為我們對上帝的主權、旨意、計劃,完全明白及同意,卻是即使在疑問當中,我們仍然堅信上帝是可以倚靠、順服的對象。就是這份信心,叫我們能夠在逆境中,仍能歡欣喜樂,能有力量去面對。 弟兄姊妹,不知道你們所處的環境如何,甚或我們不住地埋怨上帝的沉默。願我們一同學習即使處於沒有轉機、沒有盼望的處境中,仍然仰望上帝。不是看環境,乃是要看祂,因祂而歡欣喜樂,靠祂所賜的力量去面對,因「主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2018.01.20-21)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