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 ── 聖誕節 關彰義傳道 今天社會約定俗成地把十二月二十五日定為記念主耶穌降生的聖誕節,但這日子其實並不是主降生的日期,而是羅馬帝國一個迷信的習俗——拜偶像「太陽神」的日子。不過,在主的救恩臨到羅馬帝國之後,這日子便改為用來記念耶穌基督的降生。 因此,普世人既已接受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聖誕節,基督徒也不必反對,反而可以善用這一天來為主作見證,把基督降生的獨特意義向世人說明︰ 1.「基督的降生」是神拯救人類所必須採取的行動,有聖經多方面的預言加以印證。 2.基督降生的目的是要成為人類的救主,但人類卻未必歡迎祂的降臨。根據馬太福音第二章的記載,東方幾位博士從遙遠之處來尋訪聖嬰,卻引起希律王及全城的人心中不安,希律王隨後發動大屠殺,說明神的真光,劃破人類歷史的黑暗而引起的反應,正如聖經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5)。 3.「基督的降生」表示耶穌本是神的兒子,卻從無限成為有限與受約束的人,從一個童貞女的懷孕之下誕生。神的方法總是人無法想像,超越人類一切理智所能明白。榮耀的主為何在馬槽 出生?尊貴的主為何成為卑微的木匠?生命之主為何選擇最後要為世人而死? 4.「基督的降生」是神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是我們應當相信與接受的恩典。神愛我們,這是千真萬確;祂要藉著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把我們引到永生,這也是千真萬確,我們還等待甚麼?我們應把握時機傳揚救恩,讓未信的人相信神為人類所作的一切,來接受祂的救恩。 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一15) (2015.12.19-20) |
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聖誕節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家書
家書 干兆宗牧師 「主耶和華 — 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三十 15) 上週五(13/11)法國巴黎發生自美國 911 以來最嚴重的恐襲事件。恐佈份子兵分多路在巴黎市中心及近郊進襲,造成百多人死亡,幾百人受傷,其中在巴黎歌劇院,槍手不由分說向群眾亂槍掃射十多分鐘,手法殘忍卻堅定,令人震驚。兩日後,法國展開報復行動,派出戰機大規模轟炸敍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投下二十枚炸彈,炸毀一個指揮中心、軍火庫、招聘中心以及訓練營。 我為死傷者感到難過,也求主安慰他們的家屬及賜下平安。事件會否就此結束,我們且拭目以待,但伊斯蘭國其後揚言會繼續攻擊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倫敦、羅馬、華盛頓等,的確造成人心惶恐不安。 我們身處香港,事件好像距離我們很遙遠,但在全球化的年代,誰又可徹底置身事外,完全充耳不聞?我不禁問:誰可倚靠?何處是樂土? 在舊約,南國猶大希西家王及其他領袖面對亞述大軍逐漸逼近,人心惶惶之際,他們不尋問上帝,不在安息中尋求上帝的幫助,卻四處奔走(賽三十15),甚至向埃及求援結盟。這種「唔搵上帝幫,當上帝無到」的態度和行徑,實質是「不信」的表現,不信上帝會真傢伙出手幫忙。為此先知以賽亞嚴斥他們為「悖逆的兒女」,這樣的結盟是「罪上加罪」,更揚言「這罪孽在你們身上,好像……高牆,頃刻之間忽然坍塌」(賽三十 1, 13)。 不過,在斥責過後,先知隨即卻像慈父一樣,說出一段令人「心軟」、「動情」的說話:「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祂的都是有福的!」(賽三十 18) 面對困難,當我們本能地「靠勢力、靠才能」去四處尋求幫助,讓我們聽明白也看清楚,上帝正不斷等候那些尋求等候祂的人,好施恩、憐憫他們! 無錯,先知代表上帝斥責一度逆悖迷失的兒女,這是「義」的表現;但先知卻同時指出上帝對人的憐憫,等候施恩給那些回轉等候祂的百姓,這是「情」的反映。我們體會先知這種「情義兩能全」的情意結嗎?我們明白上帝不斷等候我們回轉的心腸嗎? 處身這個「洪水已然泛濫」、「民攻打民、國攻打國」的時代,我們等候著誰?尋求誰的幫助?我們倚靠甚麼?金錢、權力,還是「倚靠神的靈」(亞四 6)?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 10)。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八23) (2015.11.21-22) |
2015年10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同心合意,共建神家
家書 ── 同心合意,共建神家 曾翠雯傳道 十月,教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動舉行,但不論大或小都會是我們所關心的。這些活動包括「家庭祭壇」戶外崇拜,還有關乎神國擴展的「臨時會友大會」、「聖工聯席會議」等各項會議,甚至整個 10 月就是「差傳月」。所有這些活動,非只為一小撮人所作,乃是為擴展神的國度而作上準備。 每當筆者到別的教會參觀時,總喜愛留意該教會的牌匾,藉此知道該教會的方向。華基人,我們有否留意華基家的牌匾呢?牌匾就掛在禮堂大門的横樑上,於 2009 年由滕近輝牧師題筆寫上「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祝賀華基堂 40周年堂慶。此乃滕牧師對華基堂的祝賀和激勵,亦是上帝願祂的子民,同來與祂成就大事的吩咐。事實上,雖然現時華基堂人數多了,但要動員更多人一起做事,卻會受到空間的限制,而福音不應只在教會內,應要延伸出去,就如每年最多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傳揚福音的活動,莫過於平安夜的報佳音了。然而,我們不會因空間的限制而卻步,反而應祈求上帝先擴展我們的心靈空間,就是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進而明白主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和引領。 正如筆者撰寫家書那天,聽到一群長者正在練習 11 月獻唱的詩歌《向萬邦傳福音》,歌詞最後一句「基督國度必降臨地上,全地充滿愛與光。」提醒我們縱然長者們身體乏力,但心靈仍有空間盛載主的召命,以祈禱支援教會的信徒和事工,甚至有力氣繼續作探訪工作,將基督的愛帶給身邊未信的人,既然長者們都那麼投入事奉,那年輕的一群又應如何回應呢? 上帝要藉各樣的事,讓信徒學習同心合意地完成祂的工,就如上主日教會廁渠淤塞,導致禮堂水浸而要立刻清理,但這不是偶然而是有著上帝的心意,就是要我們學習同心,為的是要儘快把地方整頓,好接待弟兄姊妹和未信的人來敬拜神。雖然各人花了很多氣力,但原來能有份為神的家出點力,是很榮幸和喜悅,再者同心動手營造的士氣能克服水浸帶來的麻煩,也是上帝所看重、所祝福、所使用,為要彰顯神的愛。 要做到「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首要是要每個信徒都看重這句話,正如保羅說:「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我為你們眾人有這樣的意念,原是應當的……」(腓一 5-7) 。作為基督徒,我們能體會基督耶穌愛人的心腸嗎?當我們看重這句話時,就能同心合意,把基督的真光照耀社區。 「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原文的意思是「一同有分於福音」,就是有分於福音的勞苦、參與和擺上。所以福音的興旺,在乎人人的參與,每個人都擺上自己一份。當我們越投入神國度的事上時,便越經歷神的同在。讓我們在崇拜、團契、各樣的服侍上,操練「同心合意,共建神家」,為神的國擴展而作上準備。 (2015.10.17-18) |
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齊來參加祈禱會
家書 ── 齊來參加祈禱會 湯頌年牧師 雖然教會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禱告平台,例如:信徒個別在家、小組和團契祈禱,或透過網絡建立禱告網……等,但「團體禱告」確實很重要。所謂團體禱告是指地方教會的會友,為了「需要」常常在定時、定點聚在一起來同心禱告。教會的團體禱告事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凝聚民心,激勵會眾,同心合意,仰望救主。 長久以來週三禱告會是教會傳統用來進行和操練團體禱告的時間,儘管參加人數不多,但我們仍然認定它是教會最重要的聚會,如果說教會是在五旬節那天誕生,那麼也應該是在團體禱告中誕生的。耶穌升天把門徒留在世上,吩咐他們聚集在耶路撒冷,直到他們領受從上天而來的能力(路 24:49),他們遵行祂的指示,在樓房裏聚集,他們在那裏做什麼?《聖經》告訴我們,他們「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 1:14) 耶穌宣告 神的殿應該是「禱告的殿」(太 21:13)我們相信這仍然是 神對教會的心意,所以每間地方教會都應該是禱告的中心,不僅是為會眾,也是為社會、國家和世界。 團體禱告有其他禱告所沒有的主要特質,就是同心合意,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 18:19)兩個人或兩百人同心合意禱告,比單獨禱告更有效果。雖然單獨禱告不容忽視或輕看,而且我們也相信沒有任何禱告會浪費時間,然而團體禱告比其他任何形式禱告更能同心合意。 許多例證顯示,禱告的「量」極為重要,愈多人一起禱告,愈能帶出同心合意。愈多人一起禱告,潛在的力量愈大。當我們從單獨禱告進入到團體禱告時,我們是從相加進入到相乘的領域中,每多加一個人,禱告的加量就加倍。 在教會中沒有人會認為禱告不重要,但卻很少人把禱告化為行動,付諸實現,落實在生活中(只是掛在嘴巴上)。許多人認為:「星期三晚上的禱告會是我們教會每週最重要的聚會。」其實,並非如此,很少有例外的,它是一週中最沉悶、人數最少、最公式化、最無聊的聚會。但事實上,禱告與信徒個人的靈命成長和教會增長有密切的關係。 讓我們一起來同心合意操練「團體祈禱」,同來參與週三晚的祈禱會,讓華基堂成為「禱告的殿」。 (2015.09.19-20) |
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 獨處的操練
家書 ── 獨處的操練 布秀慧傳道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卅 15) 此段經文的背景是一場戰爭,亞述王西拿基立揮軍攻擊猶大,因此,神警告猶大,埃及和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救不了他們,只有神能救他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的意思是在回轉和安靜中,你們將會得著拯救;「回轉」是從與外邦結盟的路上回轉,而「安靜」是指要終止任何繁忙的計劃,安靜下來;另外,「安穩」是信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在安靜與信靠中,就是你們的力量」。因此,我們要堅定相信,神會賜給我們力量去面對困難。 在日常忙亂的生活、外界的壓力中,我們要常常學習獨處,從神支取力量,以應付生活,處理壓力,活出主耶穌的樣式。據《敬虔操練13 課》中所說,獨處最終的目的,是回到神那裡去。獨處有三大元素:退隱、離群、內省,目的是除去各種來自社會生活,令人不能專注的因素,以致人可以進行默想和自省。獨處是刻意選擇與神獨自相處,思想專注在屬靈的事上,嘗試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抽離,在神面前信靠祂、默想衪、聆聽衪和領受衪的臨在。 《敬虔操練 13 課》的作者繼稱,若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學者的研究發現:年紀大的中學生較年紀輕的傾向多花時間獨自一人,因而他們的情緒會較為穩定,同時心理健康狀況會較佳。再者,一位學者曾在美國西點軍校的畢業禮上,發表一篇題為「獨處與領導」的演說,提及作為領袖的其中一樣最重要的質素是要有獨立思考,而獨處正是訓練獨立思考的一個途徑。 在每日忙亂的生活中,我們又可以怎樣操練獨處呢?第一步,是善用生活中各樣「零碎的空間」,例如在睡覺前,或在乘坐交通工具上、下班時,可嘗試不理會周圍的環境,作個人安靜祈禱。第二步,是嘗試減少說話,尤其是減少說無謂的話,讓自己有更多空間,安靜下來。第三步,是嘗試抽空半日或更長的時間靜修獨處,學習聆聽主的聲音。 (2015.08.15-16) |
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
家書 ── 什麼是靈修?
家書 ── 什麼是靈修? 楊永嘉傳道 什麼是「靈修」呢?雖然這詞語從未在聖經出現,但要認識靈修在教會歷史的發展,可從公元三至四世紀一位苦修士 — 埃及的安東尼說起。他生於一個富有家庭,家人都歸信主。及後他受到耶穌的教導「要變賣所有的來作主的門徒」(路十八 18-24)所激勵,毅然變賣一切家財來賙濟窮人,只留下一部分給妹妹,更將她交給一些可靠、有名聲的貞女托管,便到家鄉附近的沙漠曠野,學習及進行刻苦、禁慾的隱居修行生活,結果他一生花上超過四十五年時間獨身修行。後來更成立了一個隱修團體,成為日後修道院的模範。他和其他初期教會的隱修士都嚴守應有的使命,就是以獨處及群體的生活方式,一同以持守貞潔(獨身)、貧窮、苦行、與世隔絕等行動,配合默想經文和禱告操練身心靈,使自己在聖靈的帶領和聖經的指引下,過充滿信心、遠離罪惡的生活。 到中世紀時期,修道院仍然盛行,但漸漸變了質,由從前追求靈命和生命的成聖,變成只追求外在行為的修道生活,像聖經中的法利賽人。於是有志之士紛紛提出改革,成立了到今日依然存在於天主教的道明會、方濟各會、耶穌會等修會,讓昔日以貞潔、貧窮、苦行、順服、著重讀經和禱告的修道精神,再次燃亮信徒的屬靈生命。不單如此,修會還加入傳教意識及學術研究,讓信徒自己朝向成聖之餘,也不忘記福音的使命,祈盼更多人聽聞福音,並明白當中的真義。後來由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所帶領的宗教改革運動,除了強調「信徒皆祭司」之外,亦非常重視信徒要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活,這些均極需個人對聖經熟諳及在聖靈引領下,才能在社會親身活現出來。 然而宗教改革運動卻帶來反效果,就是信徒逐漸缺少經歷神的真實同在,故促成十八世紀敬虔運動的興起。支持這運動的信徒,推倒一切教義和神學研究,重新著重個人靈命的更新和群體生活的建立,以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形式共同生活,高舉聖俗有別、個人靈性復興、個人得救的佈道觀念等,對今日信徒的影響依然深遠。然而,這樣不斷追求靈命上的聖潔,往往令信徒過於自責,忽略了「因信稱義」這基本信仰,令信仰變得空洞無力。 至此,我們可歸納出一個重點,就是修道和靈修的目的就是要追求成聖,活得更像主。然而,在追求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著重個人的屬靈經驗,也需要用心研讀聖經,並在實際生活中活現信仰。因此,屬靈操練的外在形式不是重點,只要能帶領信徒思考和明白真道,在靈裡與神契合,幫助他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就已足夠。今年,華基堂以「遵主聖訓,生命扎根」為主題,就是要秉承二千多年的信仰傳統,在神的話語上打好基礎,以致我們的生命和生活能成為主的見證,榮神益人。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在個人靈修、群體敬拜、祈禱操練、對外見證佈道等事情上,都竭力而為呢? (2015.05.23-24) |
2015年4月18日星期六
家書 ── 什麼比家庭更重要?
家書 ── 什麼比家庭更重要? 干兆宗牧師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可三 35) 根據馬可福音三 20-35 的記載,有一次當耶穌進了一個屋子,眾人聚集要聽祂講道的時候,祂的家人親屬卻在找祂,大概因為人多而未能擠進,只能在屋外等候。他們以為耶穌的說話已過了位,「癲狂了」(21 節),得罪了當權者,惹動了他們的怒氣,故打發人去叫祂,想把祂拉回家,不要再惹事生非。 耶穌知道之後,卻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接著,耶穌更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33-35 節)驟眼看,耶穌的回答好像有點目無尊長,甚至好像與十誡「孝敬父母」相違,為當時猶太文化所不容,故有不少解經家打圓場地認為這是後來編輯的人加上去的。 但耶穌真的目無尊長?真的連親情也不顧?當然不是,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極其痛苦的時候,心裡仍惦掛已傷心欲絕的母親,故吩咐約翰去照顧她,耶穌又怎會不考敬父母? 耶穌的回答,其實要我們正視一個事實:順服神的旨意比人際關係更重要,哪怕是最親密的母子關係!耶穌當然不是不重視家庭,祂卻要人在對神的事奉及對家人的愛,兩者之間權衡輕重,釐清彼此的價值及先後次序。家人當然重要,卻並不是神的代替品;家庭固然叫人感到窩心,但對家人的愛卻不能取代對神的事奉,人仍要以神為獨一的主來事奉祂,包括家庭也是我們要來事奉神的地方。 事實上,我們現今正身處「邪惡的日子」(弗六 13,新漢語譯本),家庭制度所受到的衝擊比過往任何時代都大,包括夫婦關係、子女教養、工作壓力、前路不清、同志問題等,在在都叫今日為人父母感到疲於奔命,但正因如此,父母更要學習倚靠神去面對,更要以神的說話去教導子女,讓聖言成為家庭的基礎。 家庭關係應幫助我們更有力去實踐對神的事奉,更願意去履行神的呼召,而不是逃避呼召的借口,作更小的事奉。正如有人說:「家是一個海港,我們是一條船。從海港我們得到維修及補給,就要啟航,開到水深之處,船本來就是為此建造的。我們若把家當作船䲧,經年累月都停泊在那裡,船就被綁在那裡,船身及機器都會生鏽腐蝕掉了。」 (2015.04.18-19) |
2015年3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讓禱告化作行動和生活
家書 ── 讓禱告化作行動和生活 湯頌年牧師 許多人認為:「星期三晚上的禱告會是我們教會每週最重要的聚會。」其實,並非如此,很少有例外的,它是一週中最沉悶、人數最少、最公式化、最無聊的聚會。 沒有人認為禱告不重要,但卻很少人把禱告化為行動(只是掛在嘴巴上),落實在生活中。 其實,禱告與信徒個人的靈命成長和教會增長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怎樣可以使我們的禱告從「言語的禱告」變成「行動的禱告」?我們必須: I. 了解禱告的本質 人們認為禱告是向 神求東西(Pray To God),但這只是禱告的一部份,並未確切地描述出禱告的本質,禱告基本上是一種關係。我們藉著禱告與 神相交,並且住在 神裡面。禱告吸引我們進入與天父的親密關係中,藉著禱告使人更能「認識」 神,與 神聯合,並在 神裡面禱告,(Pray In God),禱告是一種個人的關係。當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時,祂要他們一開始就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太 6:9)這是一種關係的宣告,禱告最令人敬畏之處在於它帶領我們進入與 神同在中。若禱告是一種關係,這關係必須是雙向的「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一 1:3),禱告能討 神喜悅,如韾香的祭達於 神前。 II. 認清禱告的力量 若要將言語禱告變為行動禱告,需要認清一個非常簡單且重要的真理:就是相信禱告有效。 禱告最重要的功用是改變我們,塑造我們, 神永不改變,祂是至高的,不論我們是否禱告,祂都會照着祂的心意去完成。但《聖經》也告許我們 神渴望作工,除非信徒用 神給他們的自由禱告,祈求祂做,否則祂是不會做的。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 7:7-11) 沒有人能改變 神,但我們的禱告能直接影響 神要做或不做的事,這是 神自己作事的方式,「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耶 33:3) 神等候人求告祂並非因祂無能力,而是因祂選擇這樣的方式行使祂的旨意,禱告是可以改變歷史,還記得當摩西帶着法版從西乃山回來,神欲傾倒祂的烈怒要滅絕以色列人,但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出 32:14)要認清禱告的力量,義人所作的祈禱是大有功效的。 III. 遵從禱告的規則 我們認為禱告有四點最重要的原則,我們必須遵從: 1. 以信心禱告 2. 以清潔的良心禱告 3. 以能力禱告 4. 以毅力禱告 (2015.03.14-15) |
2015年2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本地宣教」
家書 ── 「本地宣教」 許金彬傳道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我懷著很大的感受寫這封家書。我和其他華基的傳道人不同,平常的日子他們都在教會工作,但因我被差派往子堂五旬節堂作前線傳道,故平常大部份時間都在子堂當值,不但每星期六和主日都不能和大部份的弟兄姊妹見面,甚至在特別的日子,例如弟兄姊妹的婚禮,也未能親身到賀。故寫這封家書時候,感覺就像很久以前離鄉別井的遊子,向鄉親父老講述在外的情況。 說真的,我就好像在外地的宣教士,被差去一處大部份是老人的教會,像很多現時的歐洲教會一樣。不過,子堂的會友真的很愛神,這點令我感到鼓舞及欣慰。就算他們本身是缺乏,但也要教會富裕。看到他們的奉獻及對傳道人的尊重,我反而感到汗顏。但感謝神,我在過去兩年的事奉中,在神的帶領及母堂的支援下,開拓了兒童和少年事工,而今年更期望發展青年工作。不過此時此刻,卻面臨三方面的「不夠」,包括兒童事工地方不夠、少年事工導師不夠及青年事工人氣不夠,著實需要大家在祈禱及資源上給予支持。 兒童事工(名曰「真理星期天」)地方不夠用是客觀的事實。聚會地方面積只有二百多呎,卻要教授可能超過十位,來自小一至小六不同年級的學生,實在是對兒童導師的一項挑戰。但感恩的是團隊的合一和大家互相補位,讓參與的兒童和導師都感到喜樂。求你記念兒童事工的需要。 少年事工(名曰「提摩太團」)也面臨挑戰。神不斷加新人給我們,但我們卻未能承接。他們不是從小返教會的子弟兵,故此每一個都需要花費很大的心力和體力才能跟他們建立關係及他們對教會的歸屬感,因為少年導師並不是單單在團契中出席便可以,也需要平日付出一點關心。事實上,提摩太團的導師們現時已做得很好,但也太辛勞了,你看到當中的需要和異象嗎?你願意來和我們一起為主打拼嗎? 最後,青年事工剛起步,現時只得兩位大學生參加,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一起晚飯、閒談和彼此代求。坦白說,我不知前面讓如何發展,因為人氣不夠,參與人數不多,正常的情況下很難發展成團契。華基的青年人,你願意和我一起為主發夢,引領更多青年人認識主耶穌嗎? (2015.02.14-15) |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成功神學
家書 ── 成功神學 麥劍鋒傳道 華基堂的弟兄姊妹,主內平安!教會在新一個五年計劃裡,將會深化和更新現時的祈禱事工,所以在 2015 年開始,讓我們一同反思「祈禱」這個課題。基督教近年興起一個稱為「成功神學」的思想,今天藉此和大家分享什麼是祈禱。成功神學起源於靈恩派,主要宣稱上帝希望基督徒用各種方式取得成功,特別是財物方面,是上帝恩惠的外在證據,可以通過禱告得到。(註1) 而韓國趙鏞基牧師便是成功神學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第四度空間》裡特別提出基督徒的祈禱要有「一條信心之律」。首先要「看見一個清楚的目標」,之後「擁有強烈的願望」,再者「祈求確據」,最後「宣告」。(註2) 趙鏞基被基督教學者批判的地方主要是祈禱的內容,就是「看見一個清楚的目標」。他認為基督徒祈禱要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他舉例若要一張桌子,就要有桌子齊全的尺寸,還要用菲律賓的桃花心木製成,這樣清楚地告訴上帝,讓上帝在交貨時決不會弄錯,這是「成功神學」的一個重點。最後他的祈禱蒙上帝的應允,成功地獲得自己所想的物品,而這些「自己所想的物品」甚至可以是教會的人數和金錢。所以信徒可以憑自己的意思來向上帝祈求、索取,若女教徒要找男朋友,就清楚地寫下擇偶條件,例如身高、肥瘦、職業、性格和類型、英俊與否等等,只要可想像到的都可以祈禱,好讓上帝不會弄錯。 弟兄姊妹,我們必須回到聖經去,清楚知道主耶穌如何教我們祈禱。在馬太福音六章 9-13 節,耶穌教導我們祈禱的經文,就是我們熟識的主禱文。在主禱文中,一個主要的信息︰「人要尋求上帝的名和祂的國」。假如以趙鏞基的祈禱觀,主禱文理應修改為「願我的旨意行在上,如同行在天上」。此外「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也應改為「我們鮑參翅肚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所以趙鏞基的成功神學並非耶穌基督所教導我們這樣。另一方面,祈禱不是我們向上帝索取我們需要的東西,或者成就我們個人的願望。真正祈禱的意思是我們配合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踐上帝的旨意,如同實踐在天上。一個簡單的祈禱流程︰我們向上帝祈求,等候著上帝,也容讓上帝改變我們的心,跟隨著上帝的旨意,以至改變我們的祈禱,更配合上帝的心意,不斷去調整祈禱,循環不息,最後讓我們看見上帝最終的旨意。 所以我們要知道向上帝祈禱,絕不是勒索上帝,不要抱著「黃大仙式有求必應」去祈禱,又或者以祈禱得應允代表成功等心態,相反所有的主權在上帝手裡,這是絕對的主權,也是主客關係,上帝是主、人是客。因此我們祈禱不是以應允來論成敗,上帝所看是我們有沒有信心,從祈禱當中認識這位全能的三一上帝,讓我們在祈禱裡完成上帝旨意! (註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0%E5%8A%9F%E7%A5%9E%E5%AD%A6 (註2) 趙庸基︰《第四度空間》,〈http://b5.ctestimony.org/2004/dsdkj1.htm〉。 (2015.01.17-18)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