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 ── 真實聖誕 干兆宗牧師 聖誕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社會張燈結綵,大家喜氣洋洋,懷著興奮愉快的心情去歡渡節日,或是參加慶祝會,或是交換禮物,或是旅行遊玩,洋溢著一片昇平的景象。 但回想二千多年前,當耶穌降生時,第一次聖誕的真實景象又是否那麼叫人興高采烈?那時,希律王從幾位東方博士口中得悉耶穌降生的消息,祂來是要作猶太人的王。希律聽見後,不是拍掌迎接,而是心裡不安,因害怕王位及權力受到威脅。「真實聖誕」呈現出來的竟是極其諷刺的景象,那位和平之君的降生帶來的竟是不安,甚至「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太二 3),何其諷刺! 其後,希律為斬草除根,免除後患,更派人將伯利恆城裡四境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孩,全部殺掉,手法極其殘酷。啟示錄更揭露這歷史現象背後的真相,是一場屬靈爭戰,是魔鬼撒旦興風作浪,伺機要「要吞吃她的孩子」(啟十二 4)。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帝洞悉一切,在屠殺前暗中差派使者吩咐約瑟要帶同馬利亞及小孩耶穌逃往埃及(那時耶穌應已出生了一段時間),從而避過一劫。事實上,無論撒旦如何狡黠殘酷,上帝總是棋高一著,保護一切屬於祂的人。弟兄姊妹,我們相信嗎?只要我們投靠上帝,跟從祂的腳踪,無論環境如何惡劣,祂必然願意也有絕對能力去保護一切屬於祂的人。 其次,當那幾位東方博士,因著善於觀察天文,便隨著那顆著名的「伯利恆之星」來到耶穌的地方。他們知道這耶穌不是一位普通的小孩,而是要來作猶太人的王,便俯伏拜祂,還帶同「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祂」(太二 11)。這便是「真實聖誕」該作的事,不是預備收取,而是預備獻上。 弟兄姊妹,當我們歡喜快樂地迎接聖誕,預備收取或交換禮物,我們又有沒有預備甚麼去獻給那位萬王之王的耶穌基督?不過,耶穌基督既然一無所缺,我們又應獻上甚麼才算是「適合」?祂需要的不是甚麼禮物,而是我們的「心」,是我們全然委身獻上,所以保羅提醒我們:「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 1-2) (2013.12.21-22) |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家書 ── 真實聖誕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 無私的奉獻
家書 ── 無私的奉獻 關彰義傳道 大家還記得 10 多年前的八仙嶺山火嗎?雖然當年在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就讀的學生早已畢業,但兩位老師王秀媚小姐和周志齊先生捨身救人的故事,仍深深感動著校內的新一代。一位中六學生說:「從前以為老師只是上課教書,然而知道兩位老師在火災中殿後救人後,明白老師願意為學生無私奉獻。」 老師為學生作出了無私奉獻,的確難能可貴。在現今的社會裡,每人都講求要有私人利益、私人生活、私人空間及私隱權等等,因此無私的奉獻很難做到,但靠著基督的愛,我們要學習無私奉獻。 其實,教會應是由一群無私的人所組成(徒 2:44)。初期的教會,他們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信的人在一處,凡物公用,他們照顧孤兒寡母,充滿了基督的愛,試想像他們愛在一起的時候,情景是多麼的美妙。我們若能夠在主的愛裡面這樣建造,那麼這間教會就吸引人了。 同時,教會也應是由一群奉獻的人所組成(徒 2:45)。今天我們學習奉獻的意義,明白健康及財富是神給我們的祝福,故此來到教會,我們就要學習奉獻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教會是我們的家。耶穌說你們就是我的見證,當生命被挑旺起來時,我們便知道神的豐富。初期的教會是奉獻的教會,那時他們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滿足每一個貧窮人的需要。 但願我們的生命有聖經作為根基,有著從神而來的愛,彼此幫助,討神喜悅。 (2013.11.16-17) |
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家書 ── 作一個榮耀神的門徒
家書 ── 作一個榮耀神的門徒 曾翠雯傳道 聖經記載的住棚節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慶典,是家庭歡聚的日子,由內省轉到為豐收而感恩的外在表達。(註1) 雖然今天教會不再透過這儀式向神表達感恩,但整個「住棚」的崇拜氣氛,卻於上主日活現在我們眼前。 教會禮堂於 10 月 7 日開始維修,整個禮堂已被竹圍成如戲棚一樣,會眾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敬拜神。深信各人面對這突然呈現的棚架會有不同的反應,但不論大家反應如何,事實告訴我們教會這幢建築物,不單需要顧及外觀,內部的維修、加護、鞏固,同樣十分重要,兔得因失修而傷及來教會聚會的人。 作為跟隨主的門徒,我們又如何看作為神殿的教會?教會其實是一群蒙恩的罪人聚集的地方,需要聖靈的教導、提醒,也需要神的醫治和修剪,若不被主修剪,同樣也會因生命「失修」而傷及他人。因此,作為主耶穌的門徒,我們是: 1. 因領受救恩而被呼召出來進入一個群體,故不應只為著個人的靈命成長,不要以為信仰只是自己擁有,或只為自己認識神,生命只為自己活得更好,乃要學習耶穌的吩付去捨己,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 2. 建立教會而不是堂會,要胸懷普世,期盼全球各國、各族、各方、各民也來敬拜神。 3. 在主裡面得到滿滿的恩典,所以要傾流到別人身上。 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實在需要檢視生命有沒有以上的特質,以致生命能為神去服侍,也能榮耀神! 十月是教會的「差傳月」,也是香港南區七間宣道會一同推動差傳事工的一段時間。不知有多少信徒知道何謂「差傳月」?剛過去的差傳主日,透過不同信息不斷提醒我們,要作一個胸懷普世的基督徒,第一要抓住神賜下的異象,參與不同形式的宣教事工,追求使徒那份生命熱忱,還要奉行聖經的教導實踐大使命,走進異文化,甚至跨文化的群體,將福音傳揚。 若我們自稱為基督徒,承認基督為主,但沒有承認基督是生命之主,就是把生命的主權交給神,那就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基督徒。讓我們的生命投放在基督身上,不論在教會中參與服侍、或成為在前線或後方支援普世宣教的信徒,願意我們把握機會在主再來之前事奉神,與祂同工,榮耀祂的名。 (註1) 節期:www.explorejewish.net/Feast/sukkot.htm (2013.10.19-20) |
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家書 ── 只要加柴水總會開
家書 ── 只要加柴水總會開 湯頌年牧師 有人說:「理想,就好像一壺甘甜的涼水;奮鬥,就如火爐中的木炭,只要加柴火,甘甜的涼水一定會開。」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這個「夢」經他和他跟隨者的努力不懈和永不放棄的奮鬥,終使夢境成真──黑人奧巴馬最終成為美國總統。 《聖經》:「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有了異象,就需要有決心和行動來配合和回應。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地出現,無論事情之大小,必會遇到阻力和挫敗,當人遇到挫敗時,應將它視作人生中的一個頓號,而不是句號和終結。所謂:「盤根錯節之盡除,自有迎刃而解之一日」。決心和行動也是信心的彰顯。 有一則笑話:「有一個人向上帝禱告;讓他可以中彩票的大奬。」上帝沒有答允,又過了些日子,他又向上帝禱告:「求你讓我中大奬!」上帝又沒有答允。第三次他又向上帝禱告:「你為什麼不讓我中大奬?」這次他聽到上帝對他說:「朋友,起碼你也應該先去買一張彩票啊?」 我從來反對買彩票中大奬的賭博心理,這不是聖經教導,只是想說,如果連一彩票也不去買,怎麼能中奬呢? 在現實生活中,多少人在感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多少人抱怨蹇於遭逢,不如人意;多少人躺在舒適的床上,規劃着光明的未來。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只是慨嘆,只是抱怨,只是規劃,而卻不見行動。使徒雅各強調沒有行動的信心是死的。異象是需要以堅定不移的信心和行動來落實和完成。我們有沒有敢於為上帝作大事,樂於看上帝成就大事的心態?堅定異象,完成使命,是需要立定心志,不畏艱辛,願意犧牲,憑信付諸行動。 然而,如果水壺太大,或是火爐太小,縱使一直加柴也是枉然。理想的水壺一定要與現實的火爐相配,猶如遠大的理想,一定要紮根於現實的條件,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終足下」。然而,靠着加給我們力量的主,靠着他我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累積,現實的火爐也能變大,壺水必定能開,夢境也可成真。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 神必與你同在。」(約 1:3、6、9) (2013.09.21-22) |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家書 ── 躁動不安的社會
家書 ── 躁動不安的社會 干兆宗牧師 很難想像一位小學教師當眾以粗言指罵警察,特別在這個講求言教與身教的年代,「教師講粗言」這舉措無疑叫人難以接受;但更難想像的是,這件原本只是小事一樁,卻像催化劑般,一石激起千重浪,小事化大,引致其後兩幫共約 3000 人在旺角街頭以更多粗言對罵指控,互數不是,幾乎釀成流血衝突。整體的社會氛圍叫人感到不安,甚至隱約感到社會開始出現裂痕。 無可否認,我們活在一個躁動的社會,動輒以遊行示威來宣洩不滿。躁動背後是不安的人心,人的心靈對環境、社會以致將來感到不安,究竟何去何從?何時才可停下來?何時才有真正的安息? 筆者想起耶穌曾說的一段說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 28-30) 耶穌這段說話的對象是一班「勞苦擔重擔的人」,就是一班為生活、為家人、為子女、為將來而四出奔波,背負重擔,以致疲累不堪的人。對著他們,耶穌直截了當地說:「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安息」是人在紛擾多變的世情中,找著一個可完全信靠的對象,心靈從而得著穩妥的狀態。整段說話的關鍵就是「柔和謙卑」四個字。無錯,社會強調競爭,遇強要越強,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這樣卻對人造成沉重的壓力,也叫下一代肩負莫大的擔子。耶穌卻逆流而上,提醒我們要信靠跟從祂,學效祂柔和謙卑的樣式,就是對人要有一顆柔和的心,對己、對神要學習謙卑。 一顆柔和的心不是柔弱而不問對錯,而是心靈因著堅定倚靠神而能包容對方的錯誤。耶穌就有著一顆無比柔和的心,就是稅吏、妓女等被人厭棄的罪人,祂也能包容接納;同樣,一顆謙卑的心,就是因著認識神而認識自己,清楚了解自己的軟弱限制,看自己合乎中道,心靈不要操控一切而懂得放手,留下足夠空間容讓神去工作。一個倚靠神而有神同在的人,自然「舉重若輕」,輕省地去肩負重擔。 在躁動不安的社會中,很多時候生活確是磨人,叫人心靈煩擾不安,或會吶喊:「誰可倚靠?誰能倚靠?」你找著一個可完全信靠交託的對象嗎?耶穌邀請一班勞苦擔重擔的人,要信靠跟隨祂,並肯定的說:「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你信這話嗎?你願意接受這個邀請嗎? (2013.08.17-18) |
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
家書 ── 為下一代著想
家書 ── 為下一代著想 熊文傑宣教士 華基家的每一個弟兄姊妹,您好嗎?教會開始了週六晚崇,相信神必大大使用這個平台,成為更多未信者的祝福! 轉眼間離開大家已經超過兩年的時間,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忠心的代禱,我們的生活及事奉已漸上軌道。 踏入七月,相信不少華基家長會為子女尋找心儀學校而四出奔波,反映「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性。我們在迦納北部的事奉,一直就是以「教育」作為媒介去認識穆斯林,向他們傳福音。在同一社區中,我們的學校算是較有名聲且學費較平,故不少父母千辛萬苦也想把自己的子女送來,望子成龍的想法不言而喻。 這兩年以來,與非洲的小朋友接觸得多,特別從他們的文字表達中,明白到他們真正關注的,不是常常掛在口中的「吃、喝、玩、樂」,而是想一見他們的父親,或能夠與他談談學校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並不是大人一直深信不疑的豐富物質生活。其實,在平日探訪學生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不少來自缺乏父愛的家庭,因我們所居住的社區,未婚產子、一夫多妻及離婚等家庭問題非常嚴重。正常的家庭生活或許正是大部分小朋友的心願。 五月下旬一個英國士兵被兩名自稱穆斯林的黑人以割喉式殺害,英國政府更以恐怖襲擊來形容。據悉其中一名殺手名為阿德博拉約,他成長自基督教家庭,父母從尼日利亞移民到英國後,分別成為護士和社工。他們勤奮虔誠,深信應努力融入英國社會,也如此教導阿德博拉約和其他子女。阿德博拉約的朋友更形容他過去是一個彬彬有禮、樂於助人的男孩。但他自十六歲後改信了伊斯蘭教,並參加多個被禁的回教激進組織;他追隨的教士曾呼籲信眾參加巴勒斯坦人的聖戰。大學時代,他更替自己取名’Mujaahid’,意思是「聖戰參加者」,曾參加激進示威,支持「把侮辱伊斯蘭的人斬首」。看到他揮舞滴血的刀,人人都說不能置信,非常驚訝……,很難想像表面看似美滿幸福的基督化家庭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我並不是要添加更多宗教之間的矛盾,只想指出基督教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性。還記得華基堂的主日學校訓,歌羅西書一章 28 節嗎?「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其中「完完全全地引到神的前」,正有「將成熟的收成(禮物)獻上」之意思。當所愛的人生日,你會否馬馬虎虎,隨手拿一樣東西送給她呢?當然不會!我們會精心挑選禮物,並且包裝得極其吸引,期待送到她手中,她打開一刻的驚喜及答謝。這樣,我們該如何對待那位愛我們、並為我們捨身的恩主呢?我們該如何將祂特意安放在身邊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裝備得完美,在耶穌基督裡培育他們至成熟,作為禮物呈獻給祂呢? 我們的下一代,就算是最令人「頂心、激氣」,他們最需要的,或者不是其他,而是父母或導師們不離不棄的同在及同行。 你的弟兄 Matthew 熊文傑宣教士 (2013.07.20-21) |
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
家書 ── 敬拜三一上帝
家書 ── 敬拜三一上帝 麥劍鋒傳道 二月份和五月份的家書都提及開設週六晚堂崇拜的目的是分流及疏導人群,也讓弟兄姊妹在主日可有較充裕時間參與主日學及事奉。我們看見教會的崇拜人數不斷增長,午堂情況更接近飽和,增設週六晚堂崇拜確是刻不容緩,儘管這樣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去配合,但為著上帝的國度及福音的工作,相信弟兄姊妹必然樂意支持,你們的事奉也必得到上帝的悅納和祝福。 今天我跟大家思想敬拜的真義。現代人每天生活十分忙碌,星期天才有時間休息。為了方便及爭取時間,很多基督徒都利用電子媒體代替到教會崇拜,例如網上崇拜、電視崇拜等等,但這些是真正的敬拜嗎?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他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裡指出人在教會裡才能完全與三一上帝相遇,因為基督本身是道,透過聖靈感動人心,在教會崇拜中具體地實現出來。他一再強調人在教會裡才體會到基督的完全。故此,人必須在教會裡而不能在教會外來敬拜三一上帝。以弗所書 5 章23 強調︰「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表明基督與教會的密切關係。儘管我們知道基督的彰顯和工作不受任何限制,但我們如何知曉整全的救恩和真理?這不是在教會嗎?﹗因為三一上帝在教會與人相遇(encounter),教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場景。 潘霍華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教會敬拜的是三一上帝,即是聖父、聖子、聖靈。坊間很多宗教都有敬拜神明的儀式,不過這些不是對三一上帝敬拜,例如異端耶和華見証人,他們只敬拜耶和華,而否定聖子和聖靈。今日我們必須清楚知道敬拜的對象是三一上帝,在敬拜的過程中,卑微的人(我們)可以藉著聖靈及透過道而認識至高者上帝(祂)。教會崇拜是祂與人的相遇,上帝揭示自己讓人知道祂是真神,也透過十字架讓人明白祂對人的愛,以致我們的敬拜是充滿感恩和讚美,回饋上帝對我們的愛,同時也是向上帝認罪悔改及聆聽上帝的道。因此,我們返崇拜不是單單來聽牧師、傳道講道,而是由開始備心去到最後祝福和默禱,都是與三一上帝相遇的時間,缺一不可。今日不少弟兄姊妹將崇拜重點放在講道和詩歌敬拜上,有時因著不同原因而遲到早退,未能完全參與整個崇拜,著實影響我們與三一上帝的相遇。此外,牧師的祝福是三一的祝福,表示著三一上帝的賜福,假如我們沒有領受祝福便提早離開,豈不是如入寶山空手回?再者,正因為崇拜是我們朝見三一上帝,故必需要注意衣著。若果我們相約一位重要人物,又或者出席宴會,我們會否穿著短褲、背心和拖鞋出席?所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我們參與崇拜,除了預先準備心靈外,還需著重自己的衣著,以表達對祂的一份敬畏和尊重。 週六晚堂崇拜即將開始,盼望弟兄姊妹反省我們崇拜的心態,但願我們在崇拜中更領受三一上帝的恩典和祝福。 (2013.06.16) |
2013年5月19日星期日
家書 ── 「事奉為的是和主更親近」
家書 ── 「事奉為的是和主更親近」 許金彬傳道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 40-42) 根據過去多次的崇拜觀察,我發現不單少年部導師,也有不少弟兄姊妹,為着要準備午堂事奉,在中堂不單未能專心參與敬拜,更有些人在講道後沒有領受祝福便早退,心中感到不是味兒。若要他們遵從正確的崇拜觀,午堂的事奉就受到影響;相反,若對他們午堂事奉有所要求,他們在中堂崇拜很多時候就要早退。 過去對少年導師的解決方法是鼓勵他們返早堂崇拜,中堂時段參加少年崇拜,午堂時段則參與團契事奉。老實說這是非常理想,但要弟兄姊妹每主日都要像教牧同工般參與是不切實際。況且,也沒有可能要求其他事奉人員在早堂崇拜後,呆坐至午堂。過去我為未能幫助少年導師們而感到有所虧欠,因為事奉最主要是藉此和主更親近,這也是當初我找他們事奉的原因。今年對他們更大虧欠是因為主日要到五旬節堂的關係,未能留在教會,一次也不能分擔少年團契的工作。 當我得知教會在七月份開展第四堂週六晚堂崇拜時,心中感覺良好。雖然同工們的工作量增多,但週六晚堂崇拜可以疏導現時主日崇拜的擠迫情況,讓會眾可以在較好的環境中敬拜。除此之外,開設週六晚堂崇拜,對外可讓因輪班而未能在主日崇拜的基督徒可以參與崇拜,對內則可讓主日有事奉的弟兄姊妹在週六可專心參與敬拜,同時在主日的事奉也不致分心,甚至讓他們在主日事奉之餘,也可參加主日學,幫助他們的屬靈生命成長,成為流通的管子。 有出而沒有入的生命容易讓我們枯萎;有入而沒有出的生命則叫我們成為一潭死水。教會不同的崗位正亟需大量弟兄姊妹參與事奉,第四堂崇拜的開設正是一個適當的時機讓我們再次思想可以為主作什麼呢?你對兒童、少年工作有負擔嗎?你對努力試主日學有感動嗎?甚至你對五旬節堂的長者、兒童、青少年事工有興趣嗎?不要猶疑,請即以行動參與事奉,回應主的愛,也可在事奉中經歷主的恩典,與主建立更親近的關係。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廿二 37-39) (2013.05.19) |
2013年4月21日星期日
家書 ── 靈命進深
家書 ── 靈命進深 湯頌年牧師 英超球隊曼城,以龐大經費組班,羅至超級球星,他們人人球技精湛,但成績卻強差人意,反之同行宿敵的曼聯,在領隊費格遜帶領下,球隊屢創佳績。費爵爺強調球隊管理要講求紀律、分工、合作,他視整體榮譽比個人榮譽重要。他追求整體的合作和合一,追求1+1>2的管理哲學。 教會是什麼?教會是一團契(徒 2:42);神的家(加 6:10);教會也是神的身體,是神的子民(活石)所共同建立的靈宮。耶穌基督是教會之首,弟兄姊妹互為肢體,彼此協調、互相依存、彼此相顧。保羅強調教會運作的原則是:「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 4:3) 要注意,保羅所講的「合一」不等同是「齊一」。但阻礙「同心」和「合一」的因素是什麼?就是「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古人云:「人善於自見……家有敝帚,享以千金」,所以保羅勸勉各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和要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合乎中道」,就是中國人所謂的「中庸之道」,朱熹說:「即不偏不倚,平常不易之理也」。也就是廣東人所說:「過得人,過得自己」。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 7:12)古人說:「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要達到這境界確實是「知易行難」,人必須追求其內在生命的更新和成長(不做 A 貨信徒)。總而言之,人必須活出基督的「捨己」(捨己是愛的表現)讓主居首的生命的境界。 總而言之,在教會中一切的服侍,必須是生命的服侍,換言之即是追求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服侍,和追求「靈命進深」的服侍。因為有了進深的靈命,才能承擔上帝交付的使命,這就是所謂「有諸內,形諸外」。我們的服侍必須不只求「做咗」(把事做了),還要「做到」(達到目的,使人得益,即是使服侍者和被服侍者都得到益處 ──益人),還要「做好」(使所作事工,得著真正屬靈的果效─ ─榮神)。 人必須認知改變和心意更新,才能突破自我的限制、生命才能成長,有許多的人努力作工,為要得人稱讚,若未蒙別人讚譽,就頹然喪氣,我們必須心意更新,工作為要以得主讚賞為目的,雖然人不知道,甚至給人誤會,仍然竭力至死忠心,因為主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的僕人忠心。 子曰:「責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中庸)耶穌說:「若人作工已得地上人的讚賞,就得不著天上的賞賜了。」讓我們學習柔和謙卑,俯就卑微,與主同工;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忠心侍主,以得主讚賞為依歸,不作 A 貨信徒,榮神益人。 (2013.04.21)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