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 你們還不明白嗎?

家書 ── 你們還不明白嗎?
梁裕宏傳道  

👉家書 ── 你們還不明白嗎?


👉可6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


  最近您對神的信心是處於怎樣的狀況?常聽到有人會這樣說,「只有奇蹟出現事情才會有轉機」,意思是指所渴望的事遙不可及,看似說只有奇蹟,原來卻是戲言,奇蹟那會這樣容易發生在我身上。心中思緒不期然在想;神是否仍是不時看顧著、聆聽著我的需要?

  然而回望身邊的弟兄姊妹,對於那些靈命還是活潑的人,尤其是初信的朋友,聽著他們的見證,上帝總是會以各種奇妙的方式作事,或大或小地在改變他們的情況、轉化他們的人生。記得多年前,我帶一個未信的朋友去教會,於連續三個月的每個主日,我們都會一起吃早餐。每次他都總會有許多有關上帝和個人的問題。奇妙的是,超過大半的疑問,當天的講道都總會觸及,並且給予他滿意的回覆。這實在是太神奇,彷彿上帝與我們一起用餐,聽著、看著,並作出回應。

  這些人親身的經歷都提醒我們,神無所不知、無刻不在,祂的大能超出我們的期望。當我們緊持著信心,我們就能遇見到那個可以平靜風浪、和推倒耶利哥城牆的上帝。希伯來書以「把握和確據」去形容這種「信」(來 11.1),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所表現的把握、在未成之先就確實知道神會作出回應(來 11.1)。這些人都在期待神,渴望經歷神更多、認識神更深,而不只是求解決個人的困局、掃除心中的不安。於這種動機下的「信」,成為了一種把握和確據,使這些人能聽到神在他們生命中的動靜、看見神在他們當中的作為。

  還記得馬可福音中五餅二魚的事嗎?(6.30-44)當時羣眾聽耶穌講道後,門徒察覺已到天晚,想起要解決吃的問題,立刻想到的,是直截了當地交由各人憑己力去解決(v35-36),提出一個用者自付的方案不就是最合理的管理方式。誰不知當門徒這樣提議給耶穌時,耶穌卻挑戰他們,「你們給他們吃吧」(6.36)。耶穌邀請他們,去承擔這個非他們原本的責任,也非他們藉著個人努力才幹所能解決的事。最後,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人,而收拾起來餅和魚的碎屑卻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耶穌所為的是什麼?是不是要門徒去體會一個行神蹟奇事的主,而心感讚嘆?顯然,耶穌具目標地想擴展門徒的屬靈視野,親身體會神如何作事。

  不久,去到第八章(8.1-8),又有一大羣人聚集來聽耶穌,三天這些群眾沒有吃的東西。耶穌說,「若叫他們餓着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v3)今次不是有關提出問題要去解決,卻是因著耶穌的憐憫,而邀請跟隨主的人作出響應。經過上一次體會神出人意外的安排,門徒應該知道多一點有關神作事的方式。不過門徒仍然是心存疑惑,「從哪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v4)這次,整集了七個餅和幾條小魚給四千人吃了,並且吃飽了,而最後收拾剩下的碎屑卻有七筐子之多。

  耶穌所為的是什麼?是不是要門徒去體會一個具憐憫心腸的主,而深受感動?顯然,於不久前門徒於五餅二魚中體會神的大能,如今耶穌冀望門徒能以信心參與祂的事工、活出天國在人間。

  再看下去,在馬可福音中關於餅的事卻不止於此,緊接著還談及到「一個餅」的事(8.14-18)。當群眾散去,耶穌和門徒上船往海的對岸去。那時,門徒忘了帶食物充飢,他們在船上卻只找到一個餅,惆悵如何按照這有限資源作出分配。那時耶穌在船上正在教誨門徒,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門徒因心不在焉,反以為耶穌談起酵來,是因為他們沒有餅。

  耶穌看穿他們的心思,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8.17-18) 「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籃子呢?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筐子呢?」「你們還不明白嗎?」(8.19-21

  門徒看到的⋯⋯ 會否只有一個餅不够而害怕被責問為何帶不够?只有五餅二魚有限的資源而憂慮如何管理?會否要有十二個籃子的盈餘才感心安?耶穌提到縱然門徒經歷奇蹟,卻仍是看不見、聽不到,大概是因為他們所看重的焦點不同,從自身的需要和角度去看,所以一直錯過了。人生有不同的疑難要拆解,身處的家也總會有不同的挑戰要面對,解決糾結往往成為處事的核心,妥善管理不再出意外往往成為焦點,縱然這都是處世要有的知識才能,但作為跟從耶穌的門徒,耶穌卻期望他們能有更深一層體會、掌握不一樣的智慧。耶穌想門徒明白的,是學習以信心仰望神作事的方式,才能夠與神同工同行。「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 6.33)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作為祈求優先的動機,想看見、想聽見的就會是神的作為,信心的實踐自然而然就是仰望神作事的方式。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您的名為聖。願您的國降臨,願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 6.9-10)我們時常唸的,願我們都能明白。

(2025.03.15-16)

👆回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