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書 ── ⾺可福⾳中對⾨徒培訓的重新想像
👉家書︰⾺可福⾳中對⾨徒培訓的重新想像 「⾨徒」的意思為「學⽣」,在耶穌時代是⼀種師徒制度。⾨徒跟隨老師學習,從中吸收知識和技巧,並實際應⽤。作⾨徒的⽬的,是將所學所體驗到的⽣命,傳遞給其他⼈,延續前⼈的智慧。耶穌基督降世為⼈帶來拯救,在新世代的來臨,⾨徒培訓的焦點也要重新構像。 不是作你我的⾨徒,傳遞你我的經驗和夢想,⽽是 傳遞耶穌的⽣命 、 傳承基督的使命 。四本福⾳書從不同的⾓度述說耶穌⽣平,也有不同⾨徒培訓的想像。我們看《⾺可福⾳》,正因⾺可是以最原始的⽅法,去重新想像作⾨徒要有的內涵。 各有不同的⾨徒
在⾺可福⾳中,耶穌呼召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徒(漁夫、稅吏、普通百姓),表明神的呼召不分⾝份。主的⾨徒不僅是給精英,也包含各種各類的⼈。三年遊走不同情境,真實地記錄與不同⾨徒共處的經歷,強調不同的⼈都有被神使⽤的可能。
相比其他福⾳,⾺太注重猶太律法和承傳,多聚焦具猶太背景的⾨徒。⽽路加卻突出救恩是給所有⼈,強調外邦⼈和弱勢群體也被接納成為⾨徒。 ⾔說⾏動的並重
耶穌帶來天國的好消息,不只是⾔說(宣講、傳道),同時也有⾏動(治病、趕⿁)。彼得作為最貼⾝的⾨徒,把耶穌的「⾔說—⾏動」並重的舉動看在眼裡。⾺可按彼得⼝述去寫作,突顯耶穌的訓練,不單是要⾨徒持守真道,更要帶著⾏動去傳道。因此,⾺可以節奏明快、緊迫情節,去突出跟從主⾯對逼迫挑戰時,那種⾔⾏⼀致會所⾯對的真實掙扎。
在《約翰福⾳》,約翰的⾨徒培育,引入更具深度的屬靈體會 (神是光、是愛),以致⾨徒與主能更深相連,⾺可的⾨徒訓練相對之下就更真實和⽣活化。 響應基督的使命
有⾔說、也有⾏動,對⾺可⽽⾔,⾨徒訓練不只是學習道理,更要實踐使命。所以,在⾺可的教導中,神的使命是重要的關鍵,⽽⾨徒需要作出委⾝。耶穌呼召⾨徒,邀請他們⼀起「得⼈如得⿂」(可1:17)。也差遣⾨徒出去,傳悔改的道、治病趕⿁(可6章),響應與耶穌⼀樣的使命和⾏動。
相比《路加福⾳》,路加著重憐憫社會中弱勢的社群。⾺可的作主⾨徒,卻是學效基督,響應基督的使命。 回應呼召的決⼼
⾺可呈現耶穌的呼召是絕對的命令,⾨徒立刻捨棄原有⽣活跟從(可1:16-20)。捨⼰背起⾃⼰⼗架跟從主(可8:34),代表跟從主會有真實的苦難和所要付上的犧牲。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所受的洗你們要受 (可10.39)。⾺可描述耶穌對⾨徒的呼召很是直接;要⾯對苦難,也要求順服跟從。⽽作⾨徒的標準也是極⾼;呼召是沒有妥協的餘地,需要堅定的委⾝,承擔⽣命代價。
相比《⾺太福⾳》,⾺太強調耶穌的王權和律法的成全。⾺太看重是上主⼀直在成就祂的計劃和旨意,但⾺可卻看重⾨徒⾃我的委⾝。 僕⼈領袖的服事
⾺可強調耶穌為「僕⼈彌賽亞」,不是顯赫王者,是帶著⼗架的受苦僕⼈(可10:45)。⼈⼦來不是受⼈服事乃是服事⼈(可10:43-45),誰願為⼤就必作你們的⽤⼈(可10:43-45),耶穌是僕⼈領袖最佳範例。⾺可著重耶穌的僕⼈形象,展現跟從主的⾨徒,也需要學習順服和服事他⼈。順服與服事反映在⾨徒的⽣命態度和實際⾏動中,是⾺可看為耶穌訓練⾨徒的核⼼。
相比《⾺太福⾳》,⾺太的⾨徒訓練偏重教導和倫理辨知,以此帶動⼈⽣的果效。⾺可卻以僕⼈⼼態來回應神的使命。 ⽣命成長的過程
⾺可不隱瞞⾨徒的缺點和失敗,真實呈現⾨徒的無知愚頑(可8章)和恐懼逃避(可14章)。這些⽣動的描寫,讓⼈看到⾨徒並非完美,需不斷被耶穌塑造改變,是⽣命成長的過程。作⾨徒的意義,在於即使⾯對軟弱和挑戰,也要持續跟從倚靠,最終從敗壞走向堅韌忠⼼。正如彼得三次不認主卻成為教會柱⽯。⾺可也曾被懷疑宣教⼼志(徒15.36-41)卻重新被接納。
⾺可的特⾊就是他親⾝的體會,作⾨徒是⼀個真實掙扎的成長過程,⽽神正正會使⽤這些不完美的⼈,來成就祂的旨意。 ⾺可的重新想像
《⾺可福⾳》藉著重構作主⾨徒的意義,重新想像作⾨徒的焦點,通過強調真實的呼召⽣活、軟弱成長和實踐使命,重新想像作主⾨徒的⽣命歷程。⾺可中作⾨徒的喜樂,就是縱然與耶穌同⾏雖有挑戰,⼼中仍充滿盼望和平安的喜悅。你準備好
為⾃⼰的⽣命重新定位
,得著這份⾨徒別具的⽣命⼒量嗎?
👉可6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可10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 (2025.09.20-21)
|
👆回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