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重尋失落的集體回憶

家書 ── 重尋失落的集體回憶
熊文傑牧師  

  執筆之日的早上,與一位以前機構的同事相約探訪一位已故同工的父母,與他們一起飲茶,隨後一同前往掃墓......想起昔日大家同是剛剛大學畢業,膽粗粗的學習過信心生活的事奉,一起傳道,教授傳福音訓練,探訪超過百間教會的牧者,籌備各大小型福音活動等,轉眼間原來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今天不少已是教會的牧師、傳道,仍然留在機構中事奉的雖然只有三數位,但是一年一度的團拜,一起探望已故兄弟的家人,彷彿成了我們一班昔日戰友每年見面的習慣......
  相信在過去的聖誕及新年假期,大家都會與親友一起歡渡,除了可以大吃一餐,分享近況之外,總離不開緬懷過去、細說舊事。其中一次聽到教會幾位年青人分享到他們在兒童、少年時代的往事,如某次營會深宵詳談的片段、某次活動的深刻經歷,沒想到這種集體回憶,成為了我們一群人,無論是導師或是團友仔的一種關係上的結連(connection)。雖然愛筵過後,大家又會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學習,但定期的相聚,叫我們知道一群有信仰的人,不是孤身走我路,因為只出一句聲,就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幫忙,就算兩脇插刀也在所不惜。從未想過由過去到現在而建立的同在(presence)、同行是如斯重要,反映著彼此關係的深度與承載能力。
  今日,我們的信仰深受「個人主義」與「個人得救」的觀念所影響,以致忽略了信仰的群體性。常常聽到弟兄姊妹說:「我有自己的方式,不用理會我」,意思是一切都以個人的想法去作選擇性的演繹,信仰再沒有客觀性的標準去衡量,就連事奉也變得相當個人化,整全教會觀的失落也許是今天我們面對的其中一個危機。若你返教會有一段日子,都清楚「教會」一詞原本的意思,不是指「一座建築物」,而是「一種集合」或「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人」。
  感恩過去的一星期裡,多次見證到不同的集體回憶場景,無論上周末婚宴中見到那些兄弟、姊妹團拼命為兄弟擺上;又或是自己神學院的校友祈禱會中,聽到同學有血有淚、放心且安心的分享代求。這些片段都叫我只有「阿們!阿們!」,幸好沒有被諸多的藉口,更忙碌的日程打破這些重拾集體回憶的機會,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中緬懷過去的同時,更藉群體的支持為未來的生活加加油。
  再過兩星期便是農曆新年,盼望期間大家快快相約尋找那些久久不見的「死黨」,不要被每天或每週的忙碌日程所充塞,失落了這份珍貴的屬天禮物。或許今天下午的擴堂嘉年華會,是你再嚐信仰團契甜美生活的一個新開始,為你的將來製造更多集體回憶吧!
(2017.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