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 你們還不明白嗎?

家書 ── 你們還不明白嗎?
梁裕宏傳道  

👉家書 ── 你們還不明白嗎?


👉可6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


  最近您對神的信心是處於怎樣的狀況?常聽到有人會這樣說,「只有奇蹟出現事情才會有轉機」,意思是指所渴望的事遙不可及,看似說只有奇蹟,原來卻是戲言,奇蹟那會這樣容易發生在我身上。心中思緒不期然在想;神是否仍是不時看顧著、聆聽著我的需要?

  然而回望身邊的弟兄姊妹,對於那些靈命還是活潑的人,尤其是初信的朋友,聽著他們的見證,上帝總是會以各種奇妙的方式作事,或大或小地在改變他們的情況、轉化他們的人生。記得多年前,我帶一個未信的朋友去教會,於連續三個月的每個主日,我們都會一起吃早餐。每次他都總會有許多有關上帝和個人的問題。奇妙的是,超過大半的疑問,當天的講道都總會觸及,並且給予他滿意的回覆。這實在是太神奇,彷彿上帝與我們一起用餐,聽著、看著,並作出回應。

  這些人親身的經歷都提醒我們,神無所不知、無刻不在,祂的大能超出我們的期望。當我們緊持著信心,我們就能遇見到那個可以平靜風浪、和推倒耶利哥城牆的上帝。希伯來書以「把握和確據」去形容這種「信」(來 11.1),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所表現的把握、在未成之先就確實知道神會作出回應(來 11.1)。這些人都在期待神,渴望經歷神更多、認識神更深,而不只是求解決個人的困局、掃除心中的不安。於這種動機下的「信」,成為了一種把握和確據,使這些人能聽到神在他們生命中的動靜、看見神在他們當中的作為。

  還記得馬可福音中五餅二魚的事嗎?(6.30-44)當時羣眾聽耶穌講道後,門徒察覺已到天晚,想起要解決吃的問題,立刻想到的,是直截了當地交由各人憑己力去解決(v35-36),提出一個用者自付的方案不就是最合理的管理方式。誰不知當門徒這樣提議給耶穌時,耶穌卻挑戰他們,「你們給他們吃吧」(6.36)。耶穌邀請他們,去承擔這個非他們原本的責任,也非他們藉著個人努力才幹所能解決的事。最後,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人,而收拾起來餅和魚的碎屑卻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耶穌所為的是什麼?是不是要門徒去體會一個行神蹟奇事的主,而心感讚嘆?顯然,耶穌具目標地想擴展門徒的屬靈視野,親身體會神如何作事。

  不久,去到第八章(8.1-8),又有一大羣人聚集來聽耶穌,三天這些群眾沒有吃的東西。耶穌說,「若叫他們餓着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v3)今次不是有關提出問題要去解決,卻是因著耶穌的憐憫,而邀請跟隨主的人作出響應。經過上一次體會神出人意外的安排,門徒應該知道多一點有關神作事的方式。不過門徒仍然是心存疑惑,「從哪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v4)這次,整集了七個餅和幾條小魚給四千人吃了,並且吃飽了,而最後收拾剩下的碎屑卻有七筐子之多。

  耶穌所為的是什麼?是不是要門徒去體會一個具憐憫心腸的主,而深受感動?顯然,於不久前門徒於五餅二魚中體會神的大能,如今耶穌冀望門徒能以信心參與祂的事工、活出天國在人間。

  再看下去,在馬可福音中關於餅的事卻不止於此,緊接著還談及到「一個餅」的事(8.14-18)。當群眾散去,耶穌和門徒上船往海的對岸去。那時,門徒忘了帶食物充飢,他們在船上卻只找到一個餅,惆悵如何按照這有限資源作出分配。那時耶穌在船上正在教誨門徒,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門徒因心不在焉,反以為耶穌談起酵來,是因為他們沒有餅。

  耶穌看穿他們的心思,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8.17-18) 「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籃子呢?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筐子呢?」「你們還不明白嗎?」(8.19-21

  門徒看到的⋯⋯ 會否只有一個餅不够而害怕被責問為何帶不够?只有五餅二魚有限的資源而憂慮如何管理?會否要有十二個籃子的盈餘才感心安?耶穌提到縱然門徒經歷奇蹟,卻仍是看不見、聽不到,大概是因為他們所看重的焦點不同,從自身的需要和角度去看,所以一直錯過了。人生有不同的疑難要拆解,身處的家也總會有不同的挑戰要面對,解決糾結往往成為處事的核心,妥善管理不再出意外往往成為焦點,縱然這都是處世要有的知識才能,但作為跟從耶穌的門徒,耶穌卻期望他們能有更深一層體會、掌握不一樣的智慧。耶穌想門徒明白的,是學習以信心仰望神作事的方式,才能夠與神同工同行。「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 6.33)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作為祈求優先的動機,想看見、想聽見的就會是神的作為,信心的實踐自然而然就是仰望神作事的方式。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您的名為聖。願您的國降臨,願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 6.9-10)我們時常唸的,願我們都能明白。

(2025.03.15-16)

👆回頂

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

家書 ── 愛回家

家書 ── 愛回家
黃關美筠傳道  

👉家書 ── 愛回家


👉約一3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


  你喜歡回到華基嗎?華基是你所愛的屬靈的家嗎?如果你不愛回到華基,或許反映你與神的關係變得疏離;又或者你對教會無歸屬感,與弟兄姊妹未能建立深切的友誼;又或許與弟兄姊妹相處或事奉時曾有一些不協調的地方,以致心中有一些的芥蒂,感受不到被愛與接納;甚或你不認同教會的一些方針或立場,因而不想回『家』。姑勿論是什麼原因,這都是魔鬼撒旦攻擊教會的技倆,想人離開神的詭計,我們千萬要提防!

  神學家拉辛格(1927-2022)在1973年發表《我為何仍留在教會內?》的文章,以一個很貼切的比喻來形容教會︰教會正像月亮,她充滿了人性的醜陋以及歷史中的罪惡,然而,她也是光明的,因為她承載著來自另一光明天體(太陽)的潔白之光,她的核心與功勞並非由身上的沙石界定,而是那位造她並賜給她光亮的基督。月亮(教會)同時是黑暗也是光明的,在基督的“映照”中,她反映出一個不是本身的形象(It reflects what not of itself)。因此,人對教會的適切態度是「愛教會」,並且幫助她慢慢從現在的樣子,變成她可以成為的樣子。看教會的價值(不以沙石定義她之後),人不再認為教會是一個“我們得先建造她,才值得我們留下”,而她本身的價值是因有著基督的映照。所以我們雖然在地上找不到一間聖潔無暇的教會,但我們仍能『愛回家』,因為完美的耶穌基督在其中,值得我們一生瞻仰及追隨!

  而人與神,又或者人與人的關係,其實都是需要主動及努力經營的。主耶穌所吩咐的第一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和第二大誡命『要愛人如己。』,都不約而同將『愛』的責任交付給我們,而『愛』不是一個口號,是要付諸行動的,就好像約翰一書3:18所言,『孩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或舌頭上,總要以行為和真誠表現出來』。而這個「愛」的原動力是來自神的救恩。因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大愛,激勵著你我的心,使我們有能力去主動愛神和神家裡的人,正如約壹4:19所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所以,當我們能夠以行動參與以下教會最基本的四個範疇,便是愛神和愛神家裡的人的明證了!

(一) 出席崇拜︰『愛回家』
  我們要留意,為何有時會不想返教會敬拜神?因為當我們弄錯敬拜的對象,是為滿足我們、其他人或其他物件,而不是神自己,我們就會好容易放棄返崇拜。撒但時常想成為我們敬拜的對象,用各種的方法,引誘我們的心從神轉移開去。面對撒但的試探,主耶穌清楚認定︰「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所以我們崇拜時一定要小心,要對準神。就算有很好的講員、動聽的故事、悅耳的詩歌,也不能取代神,成為我們崇拜或讚賞的目標。敬拜是我們與神的約會,不是和其他人約會。

(二) 參加團契︰『愛家人』
  自從疫情之後,我們會否因為慣於在網上聚會,足不出戶,以致不想再返團契?其實團契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像一個加油站,讓我們經過了忙碌生活之後,與弟兄姊妹分享當中的喜與憂,一同以神的說話彼此勉勵,以愛心互相禱告扶持,一起經驗與主同行的人生路,體驗群體相愛所帶來的奇妙力量,從而增加對教會的歸屬感。『我們不可放棄聚會,好像有些人的習慣一樣;卻要互相勸勉。你們既然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應該這樣。』(希伯來書 10:25)

(三) 奉獻金錢︰『給家用』
  教會自去年四月份開始,每個月都入不敷支,如果我們的心是愛神的家,我們必然會樂意將金錢穩定地奉獻給教會,像將家用給父母一樣,幫補家計,以致教會能夠正常運作,與及神的聖工能不斷得到擴展,正如馬太福音6:21︰『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四) 委身事奉︰『做家務』
  一個家,每日都有做不完的家務,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分擔,就像教會也有數不盡的事奉機會,需要弟兄姊妹一同承擔,互相幫忙,使神的家得到興旺。在剛剛的主日,不同牧區和部門也有精美的佈置,來呼籲大家委身事奉,你報名了嗎?『所以弟兄們,我憑著神的仁慈勸你們,要把身體獻上,作聖潔而蒙 神悅納的活祭;這是你們理所當然的事奉。』(羅馬書 12:1-2)

  願神祝福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能不斷用以上四個關於『家』的行動,將『愛』神和人的心帶『回』『家』,使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愛回家』!

(2025.02.15-16)

👆回頂

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

家書 ── 二零二五年的馬可福音

家書 ── 二零二五年的馬可福音
梁裕宏傳道  

👉二零二五的馬可福音


👉可1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


面對轉變

過去十年,周圍事物都在變化,不知不覺間都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思想言行。未來十年,我們所在的香港仔社區,也面對各種挑戰。首先是地域的改變;隨著華富村的重建,將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教會的各種社區服務需要有所提升,但同時也增加不少傳福音契機。其次是人口變數;現代的年輕人和職青,有著不同的文化素質,和對生活不同的期望,教會需要有新瓶去承戴這些新酒。第三是關於教會的策略;經歷在這個社區五十五個年頭,未來的牧養模式和事工方向,是否需要有所調整。

上帝使命

即使我們周圍所發生的變化都具有不確定性,神卻沒有改變,祂的話語仍是智慧和真理的導引,合一的敬拜和相愛團契仍是見證神與我們同在的明證。上帝對世界有著明確的目的和敘述,並且邀請我們與祂攜手同行。神賦予我們的使命,不是順應世界的潮流和文化,而是常作準備,成為耶穌的門徒和基督的教會,更新周邊的社區和社群,顯出天國是在人間。我們的願景都應該與這個使命保持一致。

華基願景

華基未來三至五年的願景會是什麼?過往,教會的策略重點是兩條腿走路,即社會服務的外展、和教會的生命牧養,兩者之間需要更緊密地聯繫一起,要從相符社群需要的外展服務,到銳意觸及生命的成長,才能融滙到教會所看重的生命轉化、悔改歸神的信仰社群當中。而靈命成長的焦點,更需要從簡單的福音歸信,到真正轉向成為耶穌的門徒。

四個牧區

回應這個願景,我們策劃了四個牧區作為焦點,進動各種事工和牧養工作。每個牧區除了牧者作帶領,還需具動員力和委身的義工領袖,履行事工目的和牧養職能。這些領袖,是有呼召和承擔的門徒,推動受眾也朝向成為作主門徒的方向。
  • 欣奧牧區 Young Old Zone,由那些即將退休或已經退休的金齡人仕 Young Old,領受人生也有第二里路去跟從耶穌,推動這個牧區的發展。
  • 健康家庭牧區 Healthy Family Zone,由那些看重基督教價值的人,以此作為健康家庭的基礎,推動每個家庭的健康發展,成為孩子和夫妻間走人生路的房角石。
  • 孵化箱牧區 Incubator Zone,由那些看到新興一代具備僕人領袖的素質,重點是激勵下一代年青人,追求有目標的人生,尋找他們被創造的意義。
  • 使命小組牧區 Missional Group Zone,當中的動員者本身就是一個目標導向的人,透過共同的興趣或是共同的使命,建立關係、分享人生,經歷生命的主確實與我們同在。

企劃啟動

2025年是這願景的啟動年,組成這四個牧區是我們的目標,建立隊工和外展整合是我們的重點,及後會逐步形成適合我們特色的門徒模式,而現有教會整體的牧養和教導都需要有所深化和聚焦。華基將會成為怎麼樣的社群?我們是上帝子民的一部分,追隨上帝的旨意去刻劃祂對世界的敘述,透過華基的門徒義工領袖,尋求服侍香港仔社區,為他們帶來上帝的祝福、天國的同在,成為作主門徒的社群。
(2025.01.18-19)

👆回頂

2024年12月14日星期六

家書 ── 教會的長進

家書 ── 教會的長進
朱均海傳道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 127:1)又如基督是教會的房角石,要投靠在這萬古磐石我們主耶穌穩固的蔭庇之下。

  教會有一個固定的堂址是值得感恩,然而,這並非表示我們的家在各方面都已達到完全的地步,事實上,我們還有許多需要追求和改進的地方。神的國、神的家要擴展,這是神對教會的心意,教會要不斷的增長。我們要注意量和質方面都能保持均衡的發展。在量方面,教會的信徒人數不斷地增加,這是教會增長重要標記。但教會更加著重悔改的心靈,就是教會不只是著重增加人數。以五旬節聖靈降臨那天為例,路加福音作者清楚給我們記載了得救人數的「加添」,但他更指出他們如何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等,並且得眾民的喜愛,這表現反映出他們對信仰的委身和執著,這是靈命的成長。

  翻開聖經,我們就看見許多總動員的畫面,如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事奉神。在出埃及記19:1-6中,神所選的祭司乃指整體以色列人,尼希米修築城牆(尼希米記4:15-20),主耶穌差遣七十人傳道(路加福音10:1-3)等,在舊約時代神期待全體選民事奉衪,為衪作見證,在新約中,主耶穌亦期待每一位信徒事奉衪,在萬民中為祂作見證。

  願神親自帥領衪用寶血買贖的教會,在衪的恩中不斷地追求長進,在質與量上都能增加,使神的名得著榮耀。在普世歡騰的日子裏,信徒要更思念主的救恩。耶穌基督乃為萬民預備的,更是照亮外邦人的光,以色列民的榮耀。今天,有否將這喜訊與我們的親友宣講?有否將聖誕真義教導兒女?有否與世俗分別出來,多去思念主的救恩?2024年也快將完,今日我們亦應以敬虔的心去守候主的再臨。
(2024.12.14-15)


👉家書2024.12(pdf)


👉出19章(聖經閱讀_信望愛)



👆回頂

2024年11月16日星期六

家書 ── 你我的家

家書 ── 你我的家
黃關美筠傳道  


  感謝神的呼召和帶領,讓我來到華基堂這個屬靈大家庭,與眾弟兄姊妹一同事奉神。其實我早於2000年第一季時,已經在華基堂事奉過,當年我與梁家麟牧師一同在主日學合教小先知書,我負責其中的四堂,故此對華基堂一點都不陌生,再加上我本身於華富邨出世及成長,所以對華基堂份外感到親切。在剛剛的堂慶55週年日營裡面,能夠目睹眾弟兄姊妹和他們的親友歡聚一堂,一起唱詩敬拜,享用豐富午餐,玩玩集體遊戲,緬懷教會過去,彼此談笑風生,互相慰問關懷等等的景象,實在令我感到家的溫暖和熱鬧,感謝神!

  我2000年在建道神學院畢業,就讀神學期間認識了我現時的丈夫,並於2001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女兒信懿,英文名叫 Shaphir。她的中文名字有「信心」和「好行為」的意思。英文名是來自舊約的一個地方名,有 pleasant「佳美」的意思,盼望她【如經上所記:傳福音報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 10:15);而我先生和我的名剛巧又分別有「佳」和「美」這兩個字,意義濃厚。2005年小女兒信希出世,英文名叫 Carissa。她的中文名有「信心」和「希望」的意思,英文名是來自一個希臘文,有 caring「關愛」的意思,結合了【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林前 13:13)的元素,非常感恩。

  神學畢業後我在九龍城浸信會事奉,初期是全職做少年人的工作,後來小女兒出世,我便向教會申請轉為半職傳道,以便照顧兩位年幼女兒身心靈的需要。因為我深深知道,六歲前是子女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如果能夠抽時間陪伴她們成長,在生活中給予她們適時的指引,對她們長遠的生命有莫大的益處。2006年的時候,剛巧教會需要多名做兒童事工的傳道人,我便轉了做半職的兒童事工傳道人。正因為我先生和我都是牧者,在教會常聽聞「信二代」的流失,所以我們也會思想一個問題,如何確保我們的兒女得救,到老也不偏離神?於是,我們從小就與兩位女兒有親子靈修的習慣,並為身邊所遇見的人和生活上所遇到不同的事祈禱。透過定時更新「家庭祈禱表」,讓兒女親身數算神的恩典,經驗祂的作為,使他們信靠主的心不斷增長。我們深信惟有從小讓兒女與神連結,幫助他們從聖經和祈禱中體驗神的真實和慈愛,才可使他們有第一手的信仰,生命不斷被主堅立。

  2012年,當大女兒讀完小四,小女兒讀完小一,我們一家決定回到雪梨與我先生的家人團聚,並讓兩位女兒在當地讀書,我先生一家早於80年代已移民到澳洲雪梨。我和我先生在雪梨期間,繼續做牧會的工作。轉眼間,我大女兒已經大學畢業,今年開始在雪梨的醫院做註冊護士的工作。感謝神的憐憫和恩典,她於2021年受浸,翌年讀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在教會做中學生的導師,很積極投入事奉。而小女兒現正在雪梨的大學就讀二年級,2022年開始已在教會幫手做兒童主日學的助教,因為她很喜愛兒童,樂意服事他們。

  從2022年開始,我在香港的家人陸續有不同的身心靈需要:爸爸有腦退化,曾走失過兩次,是三高人士。媽媽是大腸癌的康復者,有血壓高,要照顧爸爸,心臟血管和腦血管開始有毛病。加上我和我先生在雪梨的時候,知道這幾年香港有許多信徒和教會領袖都移居海外,香港嚴重缺乏牧者,所以,經過祈禱及慎重的思考後,我們倆人決定今年回來香港事奉和生活,以便支援香港的教會和我的家人。特別感恩的是,我的老爺去年在雪梨終於決志信主,穩定返教會崇拜,並打算明年二月受浸。不經不覺,我們家中「四大長老」已全然歸入主的名下,實在感謝讚美主的憐憫、揀選和厚愛,願榮耀、頌讚歸給祂!

  以上就是我家人的情況,歡迎你也告訴我你家人的需要,讓我們彼此禱告記念,同建神所喜悅的家!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提前 5:8)

  互勉!
(2024.11.16-17)

👆回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