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

家書 ── 什麼是靈修?

家書 ── 什麼是靈修?
楊永嘉傳道  

  什麼是「靈修」呢?雖然這詞語從未在聖經出現,但要認識靈修在教會歷史的發展,可從公元三至四世紀一位苦修士 — 埃及的安東尼說起。他生於一個富有家庭,家人都歸信主。及後他受到耶穌的教導「要變賣所有的來作主的門徒」(路十八 18-24)所激勵,毅然變賣一切家財來賙濟窮人,只留下一部分給妹妹,更將她交給一些可靠、有名聲的貞女托管,便到家鄉附近的沙漠曠野,學習及進行刻苦、禁慾的隱居修行生活,結果他一生花上超過四十五年時間獨身修行。後來更成立了一個隱修團體,成為日後修道院的模範。他和其他初期教會的隱修士都嚴守應有的使命,就是以獨處及群體的生活方式,一同以持守貞潔(獨身)、貧窮、苦行、與世隔絕等行動,配合默想經文和禱告操練身心靈,使自己在聖靈的帶領和聖經的指引下,過充滿信心、遠離罪惡的生活。
  到中世紀時期,修道院仍然盛行,但漸漸變了質,由從前追求靈命和生命的成聖,變成只追求外在行為的修道生活,像聖經中的法利賽人。於是有志之士紛紛提出改革,成立了到今日依然存在於天主教的道明會、方濟各會、耶穌會等修會,讓昔日以貞潔、貧窮、苦行、順服、著重讀經和禱告的修道精神,再次燃亮信徒的屬靈生命。不單如此,修會還加入傳教意識及學術研究,讓信徒自己朝向成聖之餘,也不忘記福音的使命,祈盼更多人聽聞福音,並明白當中的真義。後來由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所帶領的宗教改革運動,除了強調「信徒皆祭司」之外,亦非常重視信徒要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活,這些均極需個人對聖經熟諳及在聖靈引領下,才能在社會親身活現出來。
  然而宗教改革運動卻帶來反效果,就是信徒逐漸缺少經歷神的真實同在,故促成十八世紀敬虔運動的興起。支持這運動的信徒,推倒一切教義和神學研究,重新著重個人靈命的更新和群體生活的建立,以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形式共同生活,高舉聖俗有別、個人靈性復興、個人得救的佈道觀念等,對今日信徒的影響依然深遠。然而,這樣不斷追求靈命上的聖潔,往往令信徒過於自責,忽略了「因信稱義」這基本信仰,令信仰變得空洞無力。
  至此,我們可歸納出一個重點,就是修道和靈修的目的就是要追求成聖,活得更像主。然而,在追求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著重個人的屬靈經驗,也需要用心研讀聖經,並在實際生活中活現信仰。因此,屬靈操練的外在形式不是重點,只要能帶領信徒思考和明白真道,在靈裡與神契合,幫助他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就已足夠。今年,華基堂以「遵主聖訓,生命扎根」為主題,就是要秉承二千多年的信仰傳統,在神的話語上打好基礎,以致我們的生命和生活能成為主的見證,榮神益人。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在個人靈修、群體敬拜、祈禱操練、對外見證佈道等事情上,都竭力而為呢?
(2015.05.23-24)